提要:习总书记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抗日战争时期,赣州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过去我们均习惯把它看作是红色苏维埃有机组成的-部分,尚未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壮丽篇章,从赣南在中国抗战史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角度与高度去认识,抗战历史文化是赣州又一具有国际反法西斯意义文化新高地、新亮点,是最具特色、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做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构建传承保护抗战文化体系,制定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强对抗战文化品牌的保护和利用。同时,挖掘提炼抗战文化的内涵,把赣州打造为全国性的抗战文化研究基地。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从此每年的9月3日,从一般意义上的纪念日成为法定纪念日,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顽强奋战和巨大牺牲,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70多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如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70多年了,蓦然回首,是否记得70多年前,中国的舞台上上演着怎样的一幕壮烈的历史史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河山,如秋风扫落叶般留下满目苍凉,流离失所的人们在沦陷的国土上苦苦挣扎,一片片沃土染成了腥红的血色。
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在红都瑞金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在那场威武雄壮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重温民族胜利的喜悦,永垂不朽的抗战精神。这精神是什么?她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是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是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忍精神。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中的精神结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可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五千年泱泱中华,三千里滚滚黄河,十三亿炎黄子孙,有多少深沉的苦难,就有多少不屈的呐喊,为捍卫民族自尊,抗战精神将永远光昭日月,与天地共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2016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了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指明了抗日战争研究和宣传的方向。长时间以来,还没有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就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阶段历史的研究和宣传做过如此具体而又高屋建瓴的阐述。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更就抗日战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观点,为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同志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对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界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大力推进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指针和动力。
军旅作家王树增认为,抗日战争的研究也是当代史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是饱受欺凌的民族,鸦片战争之后历次异族入侵,我们基本上是以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割让领土的屈辱而结束,当然抗日战争我们胜利了,虽然过程非常艰难。如果我们对这段历史研究不深、了解不深,我们愧对那些倒在战壕当中的前辈,愧对那段历史”。
一部抗日战争史,是中华民族由屈辱到自豪、由失败到胜利、由孱弱到刚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重建、国魂再造的重要历程。今天印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抗日战争和留存于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抗战文化遗产,决不是一段平凡的时空和一些普通的物像。它隐藏着中华民族在“涅槃”中成长的密码,是我们民族发展进程中无法脱离的“场”。研究抗战文化,传承抗战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工程。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化,习惯上大致分为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化,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文化,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根据地文化,以桂林为中心的大后方文化和以北平、上海为中心的沦陷区文化。由于所处地域、社会性质的不同,以上各区域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赣州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赣州是中国的战时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新四军组建诞生地,中国文化的交汇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以赣州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地区,既是中国抗战前方的后方,又是后方的前方。一大批抗日志士、文化界名人云集赣州,与人民群众一道在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抗战历史文化是赣州最具特色、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赣州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与滞后,缺乏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从赣州的现代文化发展史来看,赣州抗战文化是赣州现代文化发展中最为辉煌的阶段,研究赣州抗战文化,编撰《赣州抗战文丛》力图在我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上填补赣州这—特殊地区性空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助于抗战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共同繁荣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振兴,对赣州文化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魂所系,心向力行。这正是编撰《赣州抗战历史文化丛书》,研究赣州抗战文化应承担的责任,也是继续前行的原因和动力。
赣州抗战文化是全国抗战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