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小鼓《宝朵冲浪》在“罗霄放歌”文化惠民活动表演
“永新小鼓”《懒婆娘》参加全国“鼓书”交流大赛获三等奖
《永新小鼓》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奖
《永新小鼓》在农村祠堂表演
《永新小鼓》在三湾改编纪念馆门前迎客表演
排练永新小鼓《见面》,参加“颂党恩•抒豪情•展风采”
屋檐下永新小鼓表演,吸引许多群众自发地去观摩聆听
乡村永新小鼓表演
永新小鼓《懒婆娘》在全国鼓书学术会上表演
永新小鼓《老克的遗产》在“罗霄放歌”湘赣边界巡演
永新小鼓宝朵接婆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中的表演奖
在农村祠堂表演永新小鼓节目引来许多群众观看
重现:起初“瞎子唱号音”在大街小巷、乡村角落买艺的场景
中红网江西永新2017年8月9日电(贺玥娉、刘志宏)正值“军魂”诞生地的“三湾改编”圣地迎来90周年华诞,令人想起永新小鼓成为当年红色苏区宣传的武器,鼓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当时的节目有《红军打了胜仗》《打倒军阀列强》《打土豪分田地》《闹暴动》《妇女支前线》《兄妹送粮》等,流行于永新、泰和、遂川、宁冈、井冈山及安福等地,为苏区革命鼓动、呐喊、助威!
永新小鼓原名“瞎子唱号音”,早期只是盲艺人谋生度日的一种曲艺。一边嘴巴说唱、一边两手敲打腰鼓,唱得有声有色,打得有板有眼……这就是流传于吉安永新民间己270多年的永新小鼓。随着时代变迁,永新小鼓不断创新与发展。2014年11月,永新小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曲艺界“活化石”。
“唱号音”起于乾隆时
据《永新县志》记载:“瞎子唱号音”最早大约出现于乾隆年间。那时,永新县城北门有座“圣恩堂”专门供养无依无靠的盲、聋、哑等残疾人。乾隆年间(公元1740年前后),湖北遭受特大洪灾,一批渔鼓艺人流落到永新,住在“圣恩堂”。其中,一名外号叫“葫芦麻子”的湖北渔鼓艺人常到大街小巷演唱卖艺挣钱,“圣恩堂”里的盲人也跟他学唱。接受能力最快的是欧阳承相,他吸收渔鼓精华并创新改造,后人尊称他为永新小鼓的祖师爷。
欧阳承相出生于1722年,永新县烟阁乡青岭村人,幼时读了些诗书,略通文字,后因病双目失明,家境贫困,被送入“圣恩堂”供养。他努力仿效葫芦麻子的渔鼓曲艺,潜心发挥才华,把蛇皮制作的长筒、渔鼓改用牛皮制作的扁形双面小鼓。演出时,欧阳承相把幼时读过的诗文、故事、戏文和听过的民间故事等编成小鼓曲词,娱乐搞笑的同时揭发丑恶,劝人为善。此外,他还把当地拉纤号子、伐木号子、劳动号子及山歌小调融合加工,口唱的音仿佛戏剧的“号音”,演变为当时别具一格的“瞎子唱号音”。
人们怀着新鲜好奇听他演唱,后来观众越来越多。看欧阳承相唱得口干唇燥,大家会给他端水递茶,还送上钱币以示尊重。
盲艺人卖艺谋生之技
在“圣恩堂”的盲人生活是贫困的。为挣钱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欧阳承相把盲人们组织起来,集中教唱,让他们也跟自己一样,利用这门曲艺行走街头卖艺,并增加了两块小竹板(就是现在的小快板),合着敲打出节奏,成为伴奏乐器。
小鼓和快板打得很有节奏,口里说唱有声有色,这门曲艺也因此深爱当地群众欢迎。从此,“瞎子唱号音”成为当时盲人走村串巷谋生的一种手艺。后来,越来越多的盲人都拜欧阳承相为师,请他教唱,他便立了一条规矩——只传盲人。这也使得“瞎子唱号音”真正成为盲人群体的专业艺术表演。
“瞎子唱号音”起初只在永新县境内的大街小巷、乡村角落流行。后来,盲艺人逐步流浪于吉安市数县,传播到永新邻县泰和、井冈山、宁冈、莲花、安福、茶陵,灵县、吉安等地。“咚咚锵、咚咚锵…永新小鼓的表演只需一个人,可边走边演唱,有时说有时唱,以唱为主,演唱者左手指间夹两块小竹板,右手持一根7寸长的小竹棒,敲打小鼓和竹板就是乐器伴奏,自敲自唱。
为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盲艺人们广取博采,不断丰富、扩延永新小鼓的内涵和演奏技巧。“瞎子唱号音”还十分注重以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为主题,生动、活泼、形象地展现正反两面人物,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随着广为流传,永新小鼓也逐渐成为永新及邻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曲艺。
该曲艺魅力感人,为当时贫乏文化生活的贫民增添了丰富娱乐情趣,在吉安地区数县的社会各阶层,不少男女老少聆听时,常发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