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笔者曾有幸参与央视军事频道系列节目《长征轶事》摄制組,我们沿着红军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虔诚地寻访那些革命旧居、旧址,拜访那些健在的亲历长征的将领及当年亲历的乡亲。我们走进了那样一段历史,一段用炮火、忠诚、激情、心血打造的历史,一段记录着荣光与梦想的历史。我们不只得到一次又一次灵魂的历炼,精神的洗礼,而且一次次惊奇地发现,长征是一部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激动人心的远征”(斯诺语),那里有太多太多“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就象一座宝库,一座史料的宝库,一座精神的宝库。关于长征尽管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作品在流传,这些作品,接受了时代的撞击,发出振聋发聩的强音,同时又用自己的声波震动了时代,与日月共振,与山岳共鸣。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辉煌的见证者,也必将被历史所记载、被时代所铭记。但远远没有“揭示这部史诗的一切方面”也并非“每项细节都披露于世”,而令人神往的是,“故事还没有完,恐怕永远也完不了”,如何铭记那段红色的岁月,如何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如何让现代人牢记先辈们的执着和艰辛,一直是文艺工作者思索与探讨的课题。重重叠叠的脚印写下重重叠叠的艰辛。让道路结识每一行光荣的脚印,辉煌的事业因有他们的行动而更辉煌。
国务院关于振兴赣南苏区若干意见战略定位中有一点,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设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也是—项光荣的使命。既提出了任务,也指明了路径,那就是传承与创新。没有传承,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没有创新,再伟大的精神血脉都难以传承。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是集创造性、建设性、引领性文化的再造工程,也是一项适应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着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之;秉承特色理念,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传承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在这伟大的变革时代,那些和血与火相伴随、与你我他相联系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是什么“小时代”“轻时代”,而是一个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壮阔时代,是一个人人出彩、奋发奋进的英雄时代。是文艺家的好时代,也是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是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对文艺作品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寄予深情期待,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努力方向,习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为此,我们需要与之相称的引领时代风气,造诣高深、德艺双馨、影响广泛的领军人物,需要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焕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好灵魂的工程师,以鲜明的态度、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放下架子,放宽视野,深入生活,脚踏实地,伏下身子,潜心创作, 以传世之心作传世之文,打造出更多更好不仅仅有文化与艺术的时代高度,更有精神与追求的心灵温度的文艺作品, 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做一件有着深远意义的事,让长征这场中国革命的传奇,产生更大的震撼与影响,让长征精神化为激励我们整个民族前进的永恒动力。
期待已经苍老,时代呼唤不已。历史已经走过80多个春秋,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岁月易老,精神永存。历史与现实,此岸到彼岸,此间并没有时空隧道,唯有放下身段,抵近历史真实,做出富有诚意的表达。土地回应岁月之许,长征源坦露出一派血浴汗染的风景。凝视时光深处,默默聆听被厚重的史册覆盖着那些睡去的不朽英魂,从悲怆的失落和咸泪浸渍的长眠中醒来,历史,已在未来的天幕上,露出黎明的笑容。时间匆匆过,记忆永青葱,让我们铭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关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让长征的传奇留给后人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