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7日夜,雩都河水被千万火把照亮,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开始了前路迢迢却最终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这是一次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史诗远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战略退却成功地转变为胜利进军的经典之举。历史选择了于都,于都辉煌了历史。于都成了“地球上红飘带”的起点,“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伟大长征精神的源头。
在长征胜利印刻下第81圈年轮,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之际,在这里举办《长征出发地于都文艺创作研讨会》,回顾长征,研讨长征出发地于都文艺创作,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增强大文化自觉与自信丿铸就精神高地,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这对于人们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红军踏上漫漫征途,我们的党和中华民族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是中华民族光明战胜黑暗的命运搏斗,这是人民军队铁心向党、坚定无畏的信念远征。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明知路途遥远,却万死不辞,前仆后继,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饥饿、严寒、伤痛等生存极限的考验,终于奔向最后的胜利?是坚定的信念和壮丽的理想。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本身的传奇,反反复复被人记忆与传诵。美国革命的传奇是福吉克,法国革命的传奇是攻打巴士底狱,俄国革命的传奇是攻打冬宫,而中国革命的传奇——长征,则是二十世纪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命运的事件,一曲经天纬地的雄浑交响。
诚如斯诺所言:“这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那千万个青年的不息的热情,永不泯灭的希望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从不向人、或自然、或上帝、或死亡认输——所有这一切和更多的东西,都已载入了这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中了”。
长征,对于人民军队,意味着壮烈的牺牲、辉煌的胜利和精神的崛起。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人类历史上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长征,塑造了人民军队传承至今的性格底蕴和红色基因。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不朽的精神与世长存。
我们为什么缅怀长征、讴歌长征?为什么研讨长征出发地文艺创作?
习总书记在参观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指出,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他强调,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更是意味深长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力量把成千上万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艰险,却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新的长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红色记忆是一种力量。” “长征”,不仅仅是红军二万五千里远征的代名词,它还是信仰、是追求、是文明……的象征,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有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跋涉两万里写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人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人们迈步新长征、夺取新胜利!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站在复兴大业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红军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可征服的精神与力量,正是一个时代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