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调研团在抗大九分校纪念馆主楼前合影。
寻访调研团高唱《抗大校歌》。
启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黄一彬讲话。
寻访调研团团长刘华苏致答谢词。
寻访调研团向抗大九分校纪念馆赠与一师分会的研究成果和纪念品。
寻访调研团团员朱千里赠与家父回忆有关抗大九分校的资料。
寻访调研团团员接受如东电视台现场采访。
寻访调研团团员认真参观展览。
寻访调研团团员与如东有关同志商谈如何继续弘扬抗大精神。
抗大九分校的教室和教员办公室复原。
寻访调研团团员顾欣宇(左)和大家联袂向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创作书法作品。
抗大九分校解说员朱丽桦正在回答一师分会副秘书长黎济明的远程提问。
中共启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赵男男(右)在政府大厦会见了寻访调研团成员。
再见吧,希望新四军的后代们“常回家看看”。
中红网江苏南通2017年4月20日电(陈龙狮)2017年4月19日上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寻访调研团全体团员一大早从南通市驱车来到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的东南中学。在东南中学内有当年抗大九分校的旧址,现在改建为“抗大九分校纪念馆”。
在参观前,寻访调研团团员在纪念馆前列队,高唱《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这熟悉的旋律与歌词响彻纪念馆上空,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启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黄一彬介绍了今天陪同参观的党政领导,他们是:中共启东市委党史办钮卫刚副主任,启东市新四军研究会王平主任,抗大九分校纪念馆袁飞天馆长等。
黄一彬同志满怀感激之情地说:在筹建抗大九分校纪念馆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粟裕大将的儿子粟戎生中将,先后两次到纪念馆指导;刘华苏少将对纪念馆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还有樊新宇、刘真理和任海京三位同志在我们史料收集过程中给予极大的帮助。我作为纪念馆筹备工作组长,一直记在心里。目前,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在我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大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馆发挥收藏、展览、教育、研究的功能,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一是集中情景讲解,教唱校歌,宣读誓词。二是引导讲解,深入展区,阅读历史。三是主题演讲,即举办主题班次的课堂教学。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期望在日后的工作中还能获得一师分会的帮助和扶持,共同弘扬铁军精神、抗大精神!
接着,由抗大九分校纪念馆的朱丽桦老师向寻访调研团介绍了抗大九分校的来历和馆藏内容。她说,1941年9月,抗大5分校部分干部和学员来到苏中,与原来苏中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抗大分校,隶属新四军第一师。学校组建初期,称抗大苏中大队。1942年5月,苏中大队驻启东县海复镇附近,正式命名为抗日军政大学第9分校,粟裕师长兼校长和政委,副校长刘季平,教育长张日清(后杜屏),政治部主任先后为谢云晖、符确坚、张崇文。设军事、政治、参谋、青年学生等4个队,另附设1个财会人员训练班。在日伪军进行大规模“扫荡”的情况下,师生白天上课,夜晚转移,有时分散到黄海的渔船上教学。同年冬,日伪军对苏中进行“清乡”,抗大9分校随第2旅渡江至苏南,与第2旅、第16旅的教导队合并称特务团,一面进行军政训练,一面参加当地抗日斗争。1943年4月,突围转移至淮南天长地区办学。不久,苏北党校并入第9分校。1944年春,苏中形势好转,第9分校返回苏中地区。同年6月1日,改为苏中公学。抗大第9分校原有机构、人员基本上转入苏中公学。抗大第9分校在近3年的教学中,共办了5期培训,先后毕业学员3300余人。这些学员在第1师、第6师和苏中、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作斗争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不少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国家建设时期,在党、政、军系统中担负了重要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