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有幸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来到苏中革命老区,追寻父辈的足迹。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的父亲冯伯华和母亲张西蕾早年参加革命,作为新四军的一员,抗击日本侵略者,将他们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苏中这片土地。尽管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转业到了地方,投入到祖国的经济建设,向我们这些孩子追忆过去的战争故事机会不多。但是新四军、苏中、盐城、东台这些字眼,从幼时起就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母亲更是多次自豪的和我们说,我当过抗大五分校女生队的指导员。这次终于有幸来到了这个地方,追寻他们的足迹,触摸他们的心声,实现我多年的心愿!
母亲来自江南水乡常州。受她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公)革命先烈张太雷的影响,以及抗日名族大义的感召,1938年,15岁的她只身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在党组织安排下,扮做难民,逃难到了安徽泾县云岭村,参加了新四军,成为教导总队八队的学员,完成了从老百姓到战士的转变,也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组,母亲即成为抗大五分校女生队的指导员,帮助了更多的女兵加入革命队伍, 也奠定了她一生强调妇女解放,自强自立的基础。后来,由于鬼子的连续“扫荡”,盐城被鬼子占领,女生队不得不化整为零。母亲在组织安排下先后到了华中抗大总分校训练部及华中局党校当教员,先后给薛暮桥和孙冶方当过助教。和父亲结婚后 她又到新四军一师驻地附近的台北,也就是现在的大丰西渣区当了区委书记,还当过台北区委的宣传委员。经过基层工作锻炼和抗日战争腥风血雨的严峻考验。
父亲13岁就在上海当工人,参加了地下党。也是在1938年,在党组织安排下,到泾县参加了新四军。他的主要经历是追随粟裕师长,在一师当侦察科长。参加了黄桥决战、七战七捷等各个主要战役。由于他参加革命早,又当过工人,了解社会,胆大过人,加上他曾是印刷工人,自学文化,记忆力超强,具有当侦察员的良好素质。多次孤身侦察敌情,为首长决策提供详细信息。苏北这一带的山山水水被他丈量奔走,留下他和战友的血汗。他还先后在三野的十一纵、七纵、苏北兵团担任司令部的参谋处长兼军法处长。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到渡江战役后,留在了南京,从此参加了祖国的建设事业。
苏中这一带是父母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战场,也是他们恋爱、结婚、生下大姐二姐的家乡。父亲还曾因伤病在兴化的战地医院救治,在台北的老乡家休养,是老乡钓鱼给他喂鱼汤,使他养好病重返战场。我的大姐、二姐也曾被寄养在台北的老乡家。
每天的寻访,都使我兴奋和激动。感恩无数先烈的牺牲换取我们的今天,感恩勤劳善良的百姓不仅是千千万万战士的再生父母,也是社会的坚实基础。四月的苏中春色盎然,昔日贫穷的苏中,如今建设的繁花似锦,也令人惊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