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厅里,长征火箭模型十分引人注意。它不仅是长征火箭的微型版,同时也是馆内展出的唯一一件反映邓小平与中国航天事业的文物。邓小平不是一位科学家,但他是一个热心于科学技术的政治家、战略家,特别是他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最反映时代特点,最体现创新精神,最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显示一个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支柱。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上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间的较量。
邓小平十分重视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曾多次到国家航天航空基地视察,为这一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1959年12月16日,时任总书记的他在陈毅、李富春及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的陪同下,来到位于龙华的空军第十三号修理厂保密车间参观,视察了“探空5号”火箭的试制和总装情况。在这次视察中,当邓小平从上海机电设计院党委书记艾丁和总工程师王希季那里了解到“探空5号”火箭是在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完全靠自己研究出来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地说:“你们干得不错,搞得不错。”当他进一步得知上海机电设计院在1960年将要开发“探空7号”无控制气象火箭的时候,十分赞同地说:“这样搞很好,可以多搞一些,多取得一些经验。”邓小平的赞同和鼓励给科研工作者克服当时面临的困难,完成科研攻关工作提供了无穷的力量。此后由上海航天人研制的“风暴一号”大型运载火箭从1975年起相继将6颗卫星送入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也步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同年4月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定点在太空。此后几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独领风骚,先后4次成功地发射我国实用通信卫星。1990年4月7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地被定点在3.6万公里高度的轨道上,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先进的通讯服务,标志着中国开始在通向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全球为之震撼!外电评价说,这次发射,不亚于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次爆炸了原子弹。长证三号运载火箭、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相继研制成功,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航天科研水平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
1991年2月13日,邓小平在时隔32年后,第二次亲临上海航天基地视察。当基地工作人员得知邓小平要来视察时,大家都无比的兴奋,大家觉得应给小平同志送一份礼物以表示航天人对他的爱戴之情。联想到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时的嘱托以及改革开放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家决定就送给邓小平长征火箭模型。
当天上午,邓小平健步来到上海航天基地,与迎候在那里的工作人员亲切握手。他走到横卧的“长征四号火箭”合练弹前,关切地询问道:“长征四号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制的?是固体发动机还是液体发动机?”副总设计师李相荣回答说,现在都用液体,作为战略导弹,都用固体。当得知从1978年开始研制的采用液体发动机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已经连续两次成功地发射气象卫星时,邓小平高兴地说:“万无一失啊。”陪同视察的杨尚昆问:“你们已经连续几次成功了?”上海航天局局长苏世堃说:“七五期间我们参与了七次发射任务,都是箭箭成功。”邓小平说:“箭箭成功,办到了,了不起,世界没有。”当汇报到周恩来总理对航天工作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指示时,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还要继续坚持这种方针。”当汇报到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决策下,上海的航天人努力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时,邓小平说,我参与了这些决策。我们这些决策主要是政治上的决策,具体的技术还要靠你们这些技术人员来实现。我们是务虚,实干还是靠你们,能否干好靠你们了。邓小平的一席话,使在场的同志深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信任,深感肩负的历史使命之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