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既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凡人,最可贵的是他有一颗普通人的平常心。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工作之余,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喜欢看足球,打桥牌,更喜欢在大海里游泳。他认为在大海里游泳自由度大些,有股气势。
艰苦的革命生涯磨练出邓小平有大海一般的胸怀,他看问题总是放眼于大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及时提出指导方针,作出重大决策,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胆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行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他们肩负着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赶上时代潮流,摆脱贫困和落后面貌的艰巨使命。正是这些具有丰富经验和治国才能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其宽阔的眼界和胸襟,领导我们党和国家走上了新道路,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新生活。
邓小平与大海的不解之缘要从1920年说起。那年16岁的邓小平在重庆读完一年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后,与其他82名同学一道乘船远渡重洋前往法国寻求一条“工业救国”之路。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出国,也是邓小平第一次拥抱大海。在大洋彼岸,邓小平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革命者,逐渐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开始走上了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路。可以说大海就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是大海帮助他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他以大海般的胸怀和气魄,一次次掀起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巨澜。
后来邓小平曾对别人说:“能打桥牌证明我的脑子还行,能够游泳证明我的身体还行。”他喜欢在大海里游泳,每年去北戴河到达的当天他就要下海,离去的当天他也要下海。天再冷,浪再大他都舍不得放弃。1992年夏天,医疗小组决定让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不再下海了,他就坐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每天早上起来他就问今天天气怎么样,风有多大,海浪大不大。工作人员知道他的心思,终于同意了他下水,这一年他一共下水8次,最长时间约45分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在大海中游泳,也是最后一次拥抱大海。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走完了自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生,在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之后,他的骨灰撒入浩瀚的大海,实现了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无私情怀。此时他永远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2009年12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邓家亲属同意,邓小平故里管理局派出工作人员经过近20天时间,清点、接收邓小平、卓琳同志生前在北京、北戴河使用过的办公生活用品5000余件,并将它们安全完整地运回了“家”,这些物品中就有邓小平曾在北戴河海边坐过的藤椅。每当我们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回廊看到名为《沐浴海风》这张照片时,能感受到老人对大海的深深眷恋。老人面朝远方,在坚定的目光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正伴随一波又一波迅猛发展的巨浪而奔涌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