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河北频道石家庄2007年12月2日电(江山)
编者按:在京畿要地河北省,每当人们提起邢台市,都知道这个地处冀南、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的农业大市,经济实力较弱,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全市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多年来在全省都处于落后位次。大概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工作也难以作为。 然而近年来,全市的“亮点”却频频在全省乃至全国闪光: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2所被列入职业教育"211"工程的学校,是全省唯一入选学校,成为职业教育"南看深圳、北学邢台"的典范,职教经验更是在全国推广;为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健发展,参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一,特别是在2005年提出的中央财政给每位农民再增加10元投入的建议,被国务院常务会议采纳,并在全国实施;旅游业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太行大峡谷、郭守敬纪念馆和前南峪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在全省和全国迅速提高,游客猛增…… 人们从这些"亮点"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社会事业方面的内容,而邢台市主管这方面工作的,是一位名叫郭俊苓的女性副市长。她是怎样抓工作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有什么成功秘诀?记者特意采访了她。
1、甘于当好公仆--“当官就应当为老百姓服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
记者:你2001年到邢台工作,至今已有六年半。大家反映你一心想着老百姓,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维护老百姓利益来开展,工作起来常常是废寝忘食,是个有魄力、有能力、有水平的女市长,都称赞你是"平民市长"、"亲民市长"。你对自己如何评价?
郭俊苓:我的为官理念是当官就应当为老百姓服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这些年来,我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工作中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盼,这也是我最感欣慰的地方。但由于自己能力有限,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还不够多,需要继续努力。
记者:你还记得自己到邢台干的第一件事吗?
郭俊苓:当然记得,我到邢台干的第一件事是对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我到邢台后,集中用了6天时间到基层学校搞调研,每县2所农村学校,转遍了全市17个农村县(市)。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农村许多中小学校舍破烂不堪,甚至是破房子、土台子和泥孩子。看到这些我很是难过,几天几宿吃不下,睡不着!改变农村中小学面貌可以说是当前农村老百姓最想做的事情,而且许多房子已是危房,不能再用,一旦倒下来,肯定要把孩子们砸伤,甚至有生命危险,隐患太大了!为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记者:你能举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郭俊苓:那年冬天,我来到自己的联系县--宁晋县纪昌庄乡清善头村,那天风雪刮得特别的大。到村小学一看,不禁让我大吃一惊:两排破旧平房,在风雪里是那么的显眼;我闯进教室,里边的情形更糟,屋内几个木柱子顶着快塌下来的屋顶。孩子们竟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我顿时感到内疚,感到无地自容。作为邢台市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怎么能对这种严重的情况一无所知呢?我落泪了,连声对老师和孩子们说:"对不起,是我官僚,让你们受苦了,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向你们道歉。"当老师和孩子们得知我就是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时,也感动地哭了。我对刚刚赶来的县长说:"这种情况一天也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咱们今天就定下来,我出20万,县长你也出20万,保证在寒假前让孩子们搬进新教室。"我们马上就在旧址的附近选好了新址。临上车时,村里的父老乡亲纷纷围上来送我,感动地说:"这真是人民的好市长!"
回来后,我就马不停蹄地筹措资金,在5天内就筹集到了20万元。很快,一座崭新的教学楼就建成了。落成那天,天上也飘着雪花,全村男女老少一千多口人,敲锣打鼓,提前2个多小时在村口迎接我,纷纷表示不忘党和政府的恩情。通过这件事,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老百姓最需要党和政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我也暗下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记者:现在,邢台市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工作进行得怎样了?或者说结果如何呢?
郭俊苓:我对这项工作坚持一抓到底不放松,始终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为了加快进度,同各县市都签订了责任状,挂账督办,并且对农村中小学的旧校舍进行改扩建。6年来,共投入4亿元资金,对882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改造,新建校舍面积93万平方米。如今,全市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大大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推进了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极大地促进了邢台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勤于深入调研--“把自己调研工作的根扎到农户家中,通过经常家访了解最真实最鲜活的情况”
记者:我们在邢台采访中听说,你经常深入到乡、到村、到户搞调研,很少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这是为什么?
郭俊苓:深入基层调研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中共党员,曾先后担任过河间市(县级市)物价局副局长,河间市纪检委副书记,河间市委常委、副市长,沧州市妇联主席、党组书记等职,深知人民安危和百姓疾苦。工作中我们只有走到群众中去,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了解老百姓所想、所愿、所盼,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事情办到老百姓心坎中去。
为了推动邢台市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我们在全市组织市、县、乡三级教育部门,开展了中小学状况大普查,才把这方面的情况搞清楚,调研的重要性可见不一般。我觉得只有经常下基层、搞调研,才能听到在办公室了解不到的真实情况,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办法。
记者:下基层搞调查有个方法问题,如毛主席当年曾倡导的开调查会的办法,现在有的人下去搞调查则通过发放调查表让群众在上面打勾来了解民意,你用的是什么办法?
郭俊苓:我下去搞调查,一般采取开调查会的办法,叫上有关人员和农民朋友,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共同探讨问题。同时,每一次调研,我都会到农户家中去,为此也结交了一大批农民朋友和下岗职工朋友。逢年过节,我还会去看望这些农民朋友们和下岗职工朋友,给他们带去一些生活用品,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他们只知道市里有一个郭大姐,但从来也不知道我的职务。我这几年的体会是,只有把自己工作的根扎到农户家中,通过经常走访,才能了解最真实、最鲜活的情况。
记者:你通过关心和帮助这些农户的生活,不但密切联系了群众,还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困难,比如农民的缺医少药等情况。
郭俊苓:情况确实是这样。我每次到农民朋友家去,都会给他们送上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同他们交心,做他们的贴心朋友。同时我也了解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有些困难户的生活,应当说是十分的窘迫。好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医疗问题,两年前在全国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一开始,农民每年自己拿10元钱,国家每年拿10元,省市县再拿10元,用于对参加新农合的每个农民进行补助,老百姓受益匪浅,但这同老百姓的医疗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记者:发现这个问题后,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郭俊苓:我们邢台市是2005年从宁晋县开始试点的,后来逐步扩大到全市。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我们深入县(市),说服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尽量从财政挤出资金来补贴新农合。对于五保户和特困户,则动员民政部门给予资助。二是加大宣传,提高参合率。那时,广大农民也不认识这一新事物。我们又跑乡进村,亲自下农户,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向广大农民宣传新农合的好处,千方百计说服和动员农民参加,使参合率稳步提高。三是加大对新农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做到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和有制度管事"。四是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巩固和加强新农合医疗工作,我们还下大力抓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制定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达标标准。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共投入资金近亿元,对全市161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五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我们采取多项措施,鼓励邢台医专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多数行政村,建起了卫生室。这样,使全市农民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前,邢台所有17个农村县(市)全部开展了新农合工作,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425万人,参合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一,有的县参合率则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上建立起了方便农民看病吃药的保障体系。
记者:听说你们还向党中央、国务院呼吁,要求为农民增加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有这回事吗?
郭俊苓:确有其事。那是2005年8月5日,是个星期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魏礼群到邢台市就新农合工作搞调研。当天下午4点,在邢台开了一个座谈会,听取市县乡村各方面的意见。我在会上发了言,提出一是在绝不增加农民群众一分钱负担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每年再给每个农民增加10元钱的补贴;二是建议国家在适当的时候在全国普遍推行新农合工作。魏主任把这个建议带了回去,向温家宝总理进行了汇报。温总理对这个建议十分重视,通过多方协商和估算,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决定增加这笔补贴,给每个农民每年再增加10元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全国补贴下来就是一百多个亿。而且整个过程非常迅速,他们6日回京,10日国务院就召开了常务会,11日《人民日报》就登出了这则消息。从这件事上,我深深的体会到,温总理倾听人民呼声和亲民爱民的崇高风范。在全国大力推行这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是关注民生的大事,它解决了亿万农民的看病难问题!怪不得许多农民们握着我们的手说:"感谢共产党,为我们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记者:你能举个新农合农民受益的例子吗?
郭俊苓:这种例子太多了。邢台县东良舍村村民李先文参加新农合不过10天,就突发心脏病,花去了一大笔医疗费,后来按政策给她报了医药费4000多元。老人感动得逢人便说:"是新农合救了俺的命!"这件事在邢台轰动很大,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对于这个特殊的病人,我也经常去看望她,并送给她一些生活用品。宁晋县有个叫田胜敏的,一开始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新农合,结果没多久得了白内障,治病花了2000多元,后来报了近千元,真正得到了实惠,逢人就说新农合好。这些例子在当地都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使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3、善于明确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手笔、高起点地确定独具特色的工作思路”
记者:大家反映,你工作起来有章法、有点子,这是不是有一个工作思路问题?
郭俊苓: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胜负。在邢台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事业投入较少,历史欠账较多,要想在工作中创造出奇迹,如果仅仅扑下身子、花大力气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好的思路。我的经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手笔、高起点地确定独具特色的思路,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和前提。
记者:拿邢台教育来说,你确定的工作思路是什么呢?
郭俊苓:对于邢台教育,我通过调研和思考,提出了"做牢小学教育,做实中学教育,做强职业教育,做精高等教育"的工作思路,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如中学教育,我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培养优秀学生作示范,拿出成绩让人看。几年来,全市共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22所,2007年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达到创纪录的1019人,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59.7,2006年还出了全省文科状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记者:听说邢台的职业教育经验走在了全国前例,请问你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郭俊苓:邢台作为农业大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高站位、大手笔、巧运筹、拓市场的"一二三四工程":一是建立了邢台市职业教育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协调职业学校的招生毕业分配和就业安置工作;二是建立了定期回访制度和劳动力转移定期培训报告制度;三是建立了三个基地,即沿海与中西部市县区中等技术人才就业与培训基地、江苏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训基地和江浙沪劳动用工培训基地;四是搞好四项服务,即信息、中介、安置、跟踪的服务。现在,邢台职业教育出现了招生与就业两旺的大好局面,把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了全国首批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河北省唯一一所进入到了高职"211"工程的院校,创造了职业教育"南看深圳,北学邢台"的辉煌。
记者:在做强职业教育方面,你能否举个具体事例来加以说明?
郭俊苓:2003年,邢台市率先在全省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职教发展目标。如今发展职业教育,扩大生源与保障就业是两个关键因素,特别是能否让学生及时找到工作是件大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也想了不少办法。近几年,我曾几次带队到长江三角洲的昆山等地,推介邢台的职教生,看望在那里打工的邢台籍职教生。2005年5月,当我去昆山看望他们时,一个在苏州打工的邢台职教毕业生、宁晋女孩张凤英,自己花了上百元打车赶来和我见面,当我问她为什么要来时,她说:"邢台的职业教育让我找到了好工作,使全家脱了贫。听说邢台市领导要来看望我们,就兴奋地赶来了。老板不准假,我说郭俊苓是我的妈妈,妈妈来了,我一定要去看看!"她的真切表白,使我很受感动和启发。这些职教毕业生,把政府看成了衣食父母,我们就应该多为他们办一些好事、实事。我也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家庭摆脱贫困。现在,张凤英在苏州工作得很好,每月能挣二三千元钱,最近又把妹妹带过去打工。她家已经脱贫,用她们打工挣来的钱,在家里盖了五间新房子。
如今,像张凤英这样由邢台职教培养出来在外打工的毕业生,每年有5万多名走向北京、青岛、昆山、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4年以来总数已达到20多万人,使许多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全家脱贫。同时,邢台职教也名声大振,越来越兴旺,目前全市各类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总数已超过10万人。
记者:你们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又是如何实施"做精"思路的?
郭俊苓:我到邢台后,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政府保运转、筹资建校园、收费还借款、质量保生源"的发展思路。上任之初,就狠抓邢台卫校和邢台师专这两所学校分别升格为大专和本科的工作。一个中小城市,同时有两所学校升格是不可能的。但我偏不信这一套,深入到这两所院校,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我们共同一条一条抠条件、一件一件抓落实,变以前的互相挤兑为只争朝夕的赶拼。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两校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起色。评选的时候,我又亲自带队征战桂林,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副市长带队的参评团。当时,我一个个地向各位评委介绍情况,以争取他们的支持。投票结果,两校全部高票通过,这在全国开创了一个中小城市同时有两所学校升格成功的新纪录。升格成功的消息传回邢台,全市沸腾了,人们就像申办奥运会成功一样,自发的涌上街头,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进行庆贺。我们回来的时候,有30多辆车、100多人自发地赶到高速公路路口迎接,我怀里接了数不清的鲜花。原市委书记柳宝全、原市长张洪义高兴地对我说:"你们为邢台人民办成了一件大事,办成了一件造福于邢台子孙后代的大事,市委市政府要给你们记功!邢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在第二天市四大班子召开的座谈会上,柳宝全把升格精神概括为"敢于把困难很多的事情干成,敢于把风险很大的事情干成,敢于把竞争很强的事情干成"的"三个敢于精神",在全市倡导。如今,邢台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一本四专"格局,邢台学院具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结束了邢台没有学位授予权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年来邢台教育的突破性发展是全市各项工作中的最大亮点。
记者:听说你还帮助过一位在邢台学院上学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
郭俊苓:她叫覃金灵,是2005年被邢台学院录取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妹,是胡锦涛总书记8年前倡议设立的"三坪希望基金"受益第一人,也是受资助者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后来我发现,覃金灵到学校后,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采访较多,逐渐影响到了她的学习。为此,我多次主动找她交心,做她的思想工作,诚心地告诉她,作为一名有着特殊身份的大学生,一定要集中精力学习,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思想好、学习好,才能回报胡锦涛总书记对你的关怀,才能回报父母对你的厚爱。她也很懂事,几次给我写信,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总书记和社会。她在信中还对我说:"您亲切地询问我的生活状况,就像妈妈一样;耐心地教我做人的道理,就像老师一样;真诚的与我谈心,就像朋友一样。从您热切而慈爱的目光里,我感受到了您对我的无限关怀和希望。"在做好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我还不断从生活上关心她、帮助她,先后几次去学校看望她,送给她一些衣服、食品和学习用品。今年,她以优异成绩顺利在邢台学院毕业,并且考入到河北经贸大学进行深造。
记者:听说你在发展邢台旅游方面也有自己的思路?
郭俊苓:邢台旅游资源北不如石家庄,南不如邯郸,与山西、山东、河南相比更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想招揽客人,必须打出自己的特色。为此,我通过调研并与专家商讨,决定在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邢台五大旅游品牌的发展思路:一是邢台大峡谷,谷深山奇,美不胜收;二是前南峪,这里既有红色旅游景点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又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三是元代世界级大科学家郭守敬,邢台不仅有他的纪念馆,更有他的祖居等古迹;四是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北方最大的溶洞临城溶洞;五是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的扁鹊庙。
实践证明,抓旅游不能空喊虚抓,更不能按部就班,而是要妙招迭出、打出特色,方能取胜。如今邢台旅游正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大峡谷、前南峪、临城溶洞等景区名声雀起,郭守敬、扁鹊等名人声播远扬,旅游作为第三产业龙头,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全市已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总收入2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
4、敢于拍板决策--“不仅想干事、敢干事,还要会干事、干成事”
记者:听说你工作起来常常废寝忘食,作风泼辣,思维敏捷,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时更有"拼命三郎"的劲头。
郭俊苓:在2003年春天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我担任了邢台市抗击非典领导小组副组长兼防治办主任,既是站在最前线的指挥员,又是一名战斗员。怎么打好这一仗?我们做到了"三抓",即"抓得早、抓得狠、抓得好"。
首先说抓得早。在当年4月18日全省开会布置的前3天--4月15日,我们就对此项工作进行了部署。记得当时在会上,我强调,"这是一场只能打赢、没有退路的战争,是对我们防非工作人员的一大考验,是对我们人格的考验、党性的考验。打赢了,我们就是邢台人民的功臣;打败了,就是邢台人民的罪人。历史会记住这一刻,我们一定要经得起考验,顶住压力,吃得住苦,坚持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要知道,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市660万人民的生命安全!"
工作的提前谋划、超前防控,为我们赢得了主动,有利于我们把问题解决在荫芽,把危险降到最低。当时,我们制定了两套预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了充分准备,而且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处理办法。可以说,我们在准备方面做得早,在全省最早打响了第一炮。实践表明,在特殊时期,面对一些特殊的情况,容不得你有过多的想法,容不得你有一点犹豫,决策必须果断,措施必须得力。
记者:邢台抗击非典的特点之一"抓得狠"是什么内容?
郭俊苓:我曾拍着胸脯对市委市政府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非典拒于邢台大门之外,可是要真正做到该付出多少艰辛啊!当时,邢台的东南西北都有疫情,真正是危机四伏,"腹背受敌"。在长达两个半月的抗击非典时期,我每时每刻心中的弦都崩得紧紧的,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就必须尽快拿出办法,并且落到实处,措施要严密周到,实行严防死守。当时,大家对非典病情不了解,都觉得非常可怕,好多人怕染上,但我是抓这项工作的,就得往前冲。有时,我一天要批几十个文件。两个半月中,我总共批了1500多个文件。那些日子,我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经常是连续几顿饭顾不上吃,实在饿得不行了,就泡一碗方便面。两个多月,我掉了8斤肉,曾两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差一点丢了性命。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这回拼着命也要上,即使自己牺牲了,也要保住660万邢台人民的生命安全!
记者:能不能举例来说明你们抓工作时的这种"狠"劲?
郭俊苓:我的体会是,这种"狠"劲,表现在关键时刻能够不讲情面、敢于较真,敢于碰"硬"。当时,社会上确有一些人把发展经济放在了第一位,而对抗击非典这项工作不太重视。但我认为,发展经济得有人去抓,如果非典疫情大为肆虐,人都病了,还怎么搞经济?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总是靠发文件、开会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任其拖延下去,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那不是对人民的犯罪吗?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就必须采取非常的措施。我们对一些贻误战机、造成损失的人进行了严肃的处理,曾经把一个医院的领导班子全部免了职。此举一出,全市干部都重视起来了,很快就建成了新的防治定点医院,创造了"邢台速度"。
记者:在抗击非典中,邢台由于你们"抓得早、抓得狠",结果就出现了"抓得好"的局面。
郭俊苓:当时的情况正是这样。在整整两个半月的抗击非典时期,邢台是全省非典疫情发病最晚、控制最好的地市之一,受到河北省委和省政府的表彰。省委主要领导到邢台检查工作时,拉着我的手说:"你真不简单,你太辛苦了,省委省政府要要给你们记功嘉奖!"
通过抗击非典,我的深切体会有四句话:"经历了磨难,得到了垂练,陶冶了情操,增长了才干。"同时,我的工作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他们给我送来了鲜花、送来了牌匾、写来了感谢信……
2003年7月1号,在邢台市庆祝抗击非典胜利的联欢会上,我朗读了自己写的一首题为《2003·难忘的春天》的抒情诗,诗中有这样几句: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这是一个难忘的春天, 因为这突如其来的非典-- 向我们发出了严峻挑战! …… 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全市人民的安全! 否则就是失职,不配当邢台人民的官! …… 我们用血肉和身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 不论风吹雨打,还是烈日炎炎, 始终严防死守在第一关! …… 这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的动人故事, 催人泪下,可圈可点, 激人奋进,可歌可赞! ……"
朗读到这里时,我掉了眼泪,在场的许多人都掉了泪。这是缅怀先烈的泪水,这是满含艰辛的泪水,这是付出得到肯定而欣慰的泪水,这是胜利的泪水。
记者:你刚才谈的防治非典这个故事非常生动,那么在旅游方面,你们是如何决策和实施的呢?
郭俊苓:邢台一共有68处旅游景点,现已开发56处,我刚来的时候这些景点都在开发,但大多数存在规模小、投入少的问题,有些甚至是占山为王,发展缓慢。如果长此以往,将会贻误邢台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从理顺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做起,否则所谓的开发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邢台县西部山里有个非常好的景点――大峡谷,景区由24条峡谷组成,其中长1000米以上的达8条,是太行群峰中的一大奇观。这么好的一处旅游景区,原来有一个开发公司在开发,但多年以来投资规模不大,发展不快,而其他的投资又进不去。怎么办?为了促进邢台旅游业的大发展,我坚持正确的决策:不管阻力有多大,困难有多大,一定要把景区公司的产权弄清楚,一定要让政府出面把景区的开发权买下来,才能办其它的事情。我立即找到邢台县的书记、县长,一再阐述自己的思路,为此还专门召开了大峡谷旅游体制调度会。最后,经过多次反复做工作,由邢台县政府花了700万元,买下了大峡谷的开发权,从而为大峡谷搭建起一个大投资、大策划、大开发、大发展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