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教学模式的确立,使西柏坡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深化和升华。大实践观、大德育观、大素质观三者相互交融,互为转化,使西柏坡实践教学更底蘊,更富生机与活力。
“西柏坡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西柏坡”
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师生们与西柏坡村人民一同经历着岁月的风雨和,又一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12年中,大学生们从博大精深的西柏坡精神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同时,他们在“身在老区受教育,要为老区作贡献”口号的感召下,以真诚的服务和辛勤的汗水,赢得了柏坡人民的信任和热情支持。“西柏坡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西柏坡”,是石家庄铁道学院师生西柏坡12年实践教学的真实体验。
还记得那是1992年11月份,学院第2批学生归校,第3批学生将赴基地时,柏坡村给铁道学院发来求援信。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柏坡村至今人均欠外债1500元。为了改变这一落后面貌,村委会决定将柏坡岭的山头削出一方平地,用于发展苹果种植及开办游艺园。而这项工程首先要进行的是土石测量,然后再按预算工程造价,可本村没有技术力量,到外地请人花费又太高。柏坡村想到了学院。学院领导当即表示:“为老区人民作贡献,应该!”参加实践教学的建工系的同学们闻讯后非常踊跃,纷纷报名参加,大家组成测量小分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在荒山攀上爬下,从早晨7点一起干到日头落山。满山的荆棘刺破了手不叫疼,夜晚带着“彩”再掌灯夜战,把测量数据绘制成图表。3天之后,当这些年轻人把整个测量结果送到村干部手里时,村支书感动得连连道谢:“劳你们的神,为我们足足省下了3千块钱!”多年来,对实践基地提出的建筑测量、设计、设备维修等方面的需要,学院坚持做到有求必应,积极提供无偿的技术服务。
实际上,同学们在西柏坡社会实践期间所付出的劳动是很难用金钱计算的。他们这样想:老区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功德无量,青年一代在这里流点汗算得了什么?首批学生来到西柏坡是正值酷暑盛夏,当时村里正修建环村公路,没有谁来指派,大家汗不擦脸不洗就投入了火热的战斗,汗水湿透了衣衫,泥浆溅得满脸都是,谁也不叫苦,越干越有劲。由于同学们的参加,公路提前修通,从此结束了西柏坡世世代代易进难出的历史。第一批学生返了校,第二批学生来到西柏坡,又赶上村里建引水渠。这里虽然靠近水库,因村子在山上,饮水用水一直比较困难。同学们进村后,又不约而同地扔下行李就出工。水渠修通了,清清湖水上了山岗,村民们乐了,向挥汗如雨的大学生翘起大拇指。1993年种麦时节,正值岗南水库干枯,露出大面积的河滩地,学院参加实践的100多名学生帮助柏坡人民拔出半人高的水草,平整土地500多亩,来年麦收时节,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们又头顶烈日,帮助老乡将小麦抢收回家。柏坡村当年麦收入人均1000多斤。望着满满的粮仓,老乡们感动连连称道:“铁道学院的沉重真好!”1996年夏,西柏坡遭受特大水灾,学院又“雪中送炭”,组织参加实践的学生自发地帮助村民修复被洪水冲毁的田地,还把2万元捐款及时送到西柏坡人民手中。据统计,多年实践教学中,学院用于西柏坡村、馆建设及救灾方面的资助就达11万元之多,学生义务出工5000多个工天。当年迎接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村的老村长阎连军动情地说:“这些大学生,跟我们山里的娃儿一样好。他们进山后,与我们一个炕上拉家常,侃人民领袖的动人故事,一块田里耕耘收获,家家院子净、户户水缸满,还凑钱为幼儿园的孩子们买玩具和学习用品。看到他们,就象看到了当年的解放军。”
石家庄铁道学院师生在一次次真情付出同时,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精神的升华。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已经溶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并会同学院“艰苦成才、志在四方、报效祖国”的优良校风不断发扬光大。校园内,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爱心奉献已蔚然成风,汇成一脉自然相通的浩然正气。在每年学生毕业期间,“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便成了广大毕业生的共同志愿,形成了“青春绘大业、热血铸路魂”的“石铁院精神”。在今年毕业生分配中,学院800多名毕业生心中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激情,“到西部争当开发尖兵,为祖国西部铁路建设奉献自己的知识和青春”。最后由于名额限制,105名毕业生如愿以偿,把工作单位签在了西部的铁路施工单位。一位河北籍的女生将到陕西铁道部第20工程局工作,她说:“参加西部开发和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我们的光荣。虽然那里条件艰苦,但是一想到若干年后,在西部崛起的历史长卷中,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我们的骄傲,我们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