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闻名全国的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交界处,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景色秀丽,风景可人。来到这里,你一下子觉得避开了城市的喧闹,进入了一个世外的桃园,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而舒适的生活。可40年前的今天,就在这样的一个小山村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意义深远的七届二中全会。当时西柏坡的地位如同现在的中南海。 解放前的西柏坡共106户人家,1200亩沃田,地多人少,稻麦两熟,在当时的中国广大农村是比较富足的。曾被聂荣臻同志誉为“晋察冀边区的小乌克兰”。另外,该地区的群众基础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党中央决定将西柏坡作为大决战的指挥所。从此,西柏坡便担起了一般历史的重任。1948年5月28日,工委,前委,后委会合于西柏坡。在西柏坡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在西柏坡先后共指挥战役24次,创造了光辉的战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每每提到西柏坡,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以上值得我们骄傲又令人心潮澎湃的且难以忘怀的光辉历史。是的,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党在西柏坡的卓越功绩我们更不能忘记。但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的还应该有西柏坡人民。他们有大山一样憨厚的性格,有清水一样灵秀的心灵。也正是由于这些勤劳朴实,以国家为重的柏坡人民,才使我们的领导人有了后勤上保障。可以说每一次战役的胜利都凝集着西柏坡人民的心血和援助。据统计,八年抗战期间,平山县共牺牲了一万四千多平民,他们积极支援前线,共交纳公粮4573.16万斤,制造军鞋157.27万双。我们还知道一位享誉全国的支前模范戎冠秀,戎妈妈亲手为八路军做的军鞋,看着那仔细的针脚角,想象中戎妈妈那慈祥的脸便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唱?《南泥湾》不仅使我们想起八路军的120师,著名的359旅,其中的218团则是由1500名平山子弟兵一次参军组成。当地人民亲切地称其为“平山团”。为了支援前线,平山县人民可以说把党和人民当时需要和他们能够拿出来的东西(甚至于生命)全都拿出来了。这种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向前滚动着,西柏坡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又恢复了平静。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与以前相比,在西柏坡及平山县人民的头脑中深深地烙下了那种难能可贵的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遗留下来的这种东西比任何一种财富都重要。有了它,可以改变一切。 为了保证周围大城市的供水,1958年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岗南水库,这样一来有大批的人要迁移并且要淹没大量的良田。这对于世代生活在自己土地上,并且对土地另有一种感情的劳动人民来说,无疑是一项难作的思想工作。但西柏坡人民则能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利益,维护集体的利益。他们这种崇高品质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主动地配合政府顺利地完成了人口迁移工作。 勤俭节约也是西柏坡人民一直保持着的优秀传统。令我们感到激动的是,我们学生食堂刷碗剩下的汤水连十来岁的小孩也知道那去喂家禽而不是像许多人一样把它们泼掉。这也许与当时毛主席他老人家开展的“一把米运动”和“生产自救”所产生的深远意义有关。 在西柏坡实习期间,还使我们发现西柏坡人民另外一个突出的优点:不忘革命功臣,待人热情,诚恳。在我们所住的几户老乡家里,每一家的相册里都有毛主席的照片,并且墙壁上贴有毛主席头像,可见毛主席在这里人们心中是何等的地位。这与城里人贴明星,乡下人贴财神的人的思想素质相比将是更深的一个层次。住在老乡家里,他们会像亲人一样对待你,并没有对你有丝毫的防范之意,他们的东西你可以像自己家中的一样使用。这一点是其它农村所不具备的。另外,西柏坡的教育事业在各地的援助下蓬勃展开。新建的北京朝阳小学,希望小学,其设施在农村来讲都是一流的。学生在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科技教育,学校为祖国的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今日的西柏坡在改革开放这股强劲的东风吹拂下,正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他们凭着自己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走出一条奔向现代化农村的康庄大道。西柏坡在革命年代走在了全国广大农村的前列,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经济建设为主的今天,柏坡人民也一定能走在全国的前列,再一次给中国的广大农村树立一面光辉的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