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上,实践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化,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丰富。实践在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3月6日石家庄铁道学院近百名师生来到西柏坡参观学习,接受“两个务必”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目前这一教育形式已进行了十二年。
---题记
石家庄铁道学院“两课”实践教学至今已进行了12个年头。12年中,他们依托革命圣地西柏坡,充分挖掘其精神内涵,从史入手,以情感人,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以高度负责精神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成才。在实践教学中,他们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规定全院本科学生均要在西柏坡集中一周时间,学习、劳动、锻炼、熏陶,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互助精神。截止今年4月,先后有9000多名大学生踏上这块光荣的土地,他们把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溶入血液、带回校园,又随着铁路的延伸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真正实现了寓教学于实践之中,收润物于无声之效。其经验做法曾多次受到河北省、铁道部的表彰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
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把课堂搬到西柏坡
怎样更好地发挥“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怎样让学生学得有收获、真正进头脑?早在1990年,石家庄铁道学院党委认识到,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要强化以“培养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为宗旨的实践教学环节,让“两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1991年底,学院党委在广泛调研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选定了一大批思想教育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场所,其中,把最富有教育意义的西柏坡作为集中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了西柏坡老村长、纪念馆负责人以及西柏坡乡领导做为学院兼职教授,实践教学活动由学院《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后改为毛泽东思想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纳入全院统一的教学计划,规定实践教学为一周时间,计为1个必修学分。
《中国革命史》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同时也是高校“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西柏坡这段中国革命的历史是马列主义原理在中国成功运用的历史,了解和考察这段历史就能学到活的马克思主义;调查和感受西柏坡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所以,西柏坡实践教学虽然通过《中国革命史》课组织实施,但它包含和深化了“两课”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证明,这一有效形式已然成为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2年6月,石家庄铁道学院第一批120多名大学生入住西柏坡村。在7天的时间里,同学们参观西柏坡中央旧居和纪念馆;听取兼职教授讲授以西柏坡精神为主的革命理论课和传统教育课;开展助民劳动;考察西柏坡乡镇企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西柏坡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深入当地群众家庭走访慰问,了解改革开放给老区带来的变化;召开村民的座谈会;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改变了以往同学们对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收效甚微的状况。师生们都普遍感到,实践教学从实物到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馆室到课本,把教材内容立体化。尤其是当年中央留存的大量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兼职教授讲授的国家领导人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更加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真正懂得了艰苦奋斗的含义和价值。一位同学在自己的实践报告中写道:“步入西柏坡纪念馆,参观材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的展览,心中有一种情感在升华。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把他们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另一位同学写道:“不论是驻足毛主席旧居小院,还是入徜徉在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旧居小路上,都会感觉有一种领袖的风范包容着自己,让自己思考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怎样做人”。在助民劳动中,同学们也真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同学们说:“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是农民养活了我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