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师生们也与西柏坡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西柏坡村党支部、村委会送来了“社会实践的楷模”的锦旗,带队的张树昌老师被聘为“名誉村长”。离别的当天,纯朴善良的柏坡人民手提着盛满花生、大枣的篮子,象当年欢送解放军一样,为同学们送行,并连连嘱托:“欢迎你们再来!”
第一期实践教学的成功,大大增强了学院党委的信心和决心。当即表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西柏坡集中实践教学一定坚持下去。期间,学院领导班子换了3届,柏坡乡、村的领导也4易其人,但石家庄铁道学院的西柏坡实践教学风雨无阻,坚持整整了12年,实践教学改革也从被动到主动,从表浅到深入,有零散到系统,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12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同样凝结着“两课”教师的诸多心血和汗水。张树昌、张宝池两位老师现在已然记不清是几上西柏坡了,但他们仍然清晰的记得,每一次和同学们来到这块热土,心情就格外的兴奋,为淳朴善良的西柏坡人民,更为满载而归、健康成长的学生。在最近一次问卷调查中,有99.1%的学生对西柏坡实践教学表示欢迎。
村(馆)校共育共建,探索出“三观”教学模式
石家庄铁道学院开展西柏坡实践教学伊始,即与西柏坡村和西柏坡纪念馆签定了共育、共建协议。他们把实践活动不仅仅定位在一种教学活动上,更视为是一种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工程。西柏坡社会实践最初是作为《中国革命史》“三步教学法”(课堂教学、电化教学、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而设置的,但是,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教学观念,教学思路逐渐拓宽,日见清晰,即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理论上的困惑到实践中求解,实践中的困惑到理论中求解,思想上的困惑到理论和实践中去寻求答案,从而逐步形成了大实践观、大德育观、大素质观的“三观”教学模式。
西柏坡实践教学动作到今天,无论是参加人数、涉及范围、经费投入、实践内涵都已经成为了学院一项最大的实践活动。全院本科生均要在西柏坡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涉及学院党办、院办、社科部、教务处、总务处、宣传部、团委及各系党总支;12年经费总计投入近50万元,年均4.2万;实践教学内涵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修养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学生能力培养为一体,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整体功能深化了“两课”课堂教学,并且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德育。西柏坡实践教学的12年中,“两课”教师逐步拓宽德育教育的层面,实施大德育观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这就是最大的“德”。西柏坡村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柏坡村人民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曾两次大移居,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保证了党中央战略意图的实现,充分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学生深受鼓舞和教育;实践教学期间,教育学生维护集体荣誉,大到学院,小到系部、班级,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住在西柏坡,要爱护西柏坡”,参加实践教学的沉重食宿在柏坡村的老乡家中,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公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礼貌文明待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害公物要照价赔偿等。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生存、生活适应能力等。在这个偏僻贫穷小山村的环境中,为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创造了难得的条件。通过“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为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献身铁路事业的精神动力;通过“中国的命运决定于此村”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分忧,为国出力的责任感;实践教学中的大集体生活,助民劳动中的拔草翻地、人抬肩扛,到工厂、学校的徒步考察,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的吃苦精神;参观西柏坡的“石刻园”、“领袖风范园”等人文景点,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从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艺术评价和艺术熏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公关能力;与当地干部群众交往、座谈、采访,撰写调查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公关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厨、助民劳动及大集体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生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