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书画>>正文
特稿:新时代扎根人民的艺术家——记农民诗人书画家李秉正(组图)
2019-02-25 15:04:52
作者:时永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李秉正是个农民,和一般农民不同的是,他干完庄稼活儿就琢磨写诗作画。种地是为生计,而写诗作画是他的信仰和寄托。

    1948年2月22日,李秉正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居仁门,7岁时随家人返回祖籍河北省晋州市胡士庄村。

    18岁时,李秉正写了一副对联:“静卧山中听夜雨,闲行野外看朝晴”。让他的祖父李广龄惊讶不已,认定这孩子“日后准能成个大诗人”。在精通琴棋书画的祖父和两本旧《千家诗》的引领下,李秉正的“艺术之门”渐渐开启了。

    “欣然写我自家图,不作他人笔下奴”

    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水平,要想写诗谈何容易?“一开始写的是顺口溜,平仄不对。于是,我就买了一本平仄字典,一页一页研究诗词音韵、平仄对仗。”李秉正说,除了技巧外,写诗必须有文化底蕴和诗心,他开始阅读大量古诗和古书籍。那个时期,李秉正买书、看书到了痴迷的程度,几百块钱的古籍图书,他说买就买,弄得家里经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村里人说他“气迷”了,而秉正却说:“不买书、不看书,知识从哪里来?”正是海量的阅读,给他打下了坚实厚重的文学功底。1997年,他凭借《题画诗》荣获“诗神杯”全国诗词大赛最高奖,得到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肯定,欣然命笔给《李秉正诗画选》题写书名。

    读李秉正的诗你会不经意间被感动,平实、凝练、深意的诗句从他心灵深处流淌而出。田园生活、远山近水、一草一木在他的笔下变得情趣盎然、鲜活生动:“春到杏花庄,毫端一抹香。”“水瘦半山荒,烟寒树带霜。”“麦野无边绿,桃林几片红。”“胸怀清白志,洁念慰生平。”……在我国书画史上,诗、书、画历来密不可分。如今,李秉正作画必配诗,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978年,30岁的李秉正开始自学中国山水画和书法。“人家都说,三十不学艺。我就不信这个邪。”在外地工作的侄子送给他一本胡佩衡的《我怎样画山水画》,被他翻得破烂不堪。就是这样一本旧画册把李秉正带进了书画世界,照亮了一位农民的书画梦想。

    他常说:“文化修养是艺术家的底气,深入生活是艺术家的地气,艺术家具备这‘二气’,艺术就有生命力。”农忙时,他在家精耕细作;农闲时,他背上画板进山写生,泰山、华山、庐山、太行山……一住就是个把月。李秉正靠种地赚来的微薄收入,除了养家糊口外,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买画册和进山写生的花费上。

    当自己的书画风格不被业界认可,还受到冷嘲热讽时,李秉正的内心经历着挣扎。李秉正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他说,当村里的乡亲们说他“不务正业”时,他不难受;当书画界说他“画法不伦不类”时,他反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走一条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 “欣然写我自家图,不作他人笔下奴。任你嗔言和妒语,新风一出古今无。”一首《铸心歌》抒发了他不为外物所动的博大情怀。

    反对李秉正的不乏其人,但是知音也如约而至。1999年,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首开先河,为这位农民举办个人画展,时任院长刘勃舒先生亲自主持了的“李秉正山水画研讨会”。

    刘勃舒先生说: “李秉正的画,格调比较高,品味比较真。路子,特别是路子,可以说是走的诗的道路。秉正的这次画展给美术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李秉正是一个画画的料,他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收藏。我们应该探讨是什么让李秉正走出来了,这是个好现象,希望艺术家们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要多跟县里、村里的基层群众和农民交朋友,我们的书画界才能真正繁荣。”李秉正的《深山寂静堂》《水墨山水》二幅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画库收藏。

    著名学者、人民网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邵建武先生说:“北京每年办成百上千画展,李秉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一位环保型画家,还没有遭受画坛不良风气的污染,他就是他,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这对我们是启发也是警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撰文说:“李秉正醉心于水墨艺术和山水画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在河北、在北京,以致在全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事实生动地说明,新型的、有文化修养的农民,不仅是能够接受和欣赏文人水墨画,而且还能创造出兼有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水墨作品。人们赞赏李秉正的水墨画,不仅仅因为它们出自一位农民画家之手,更主要的是这些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在这些作品中,有充足的文化精神,有对祖国大自然的真挚情感,对传统艺术的无限虔诚,也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著名中西艺术史学者、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缪哲评价说:“李秉正的画出自宋代野逸画派。这个画派早已传入东洋,形成了日本的一个画派,千百年来早已绝迹,没想到一个现代农民又画了出来,真有趣,了不起。我给秉正作品的评价是八个字,非常传统,非常现代。”

    “长安画派”画家何海霞先生对李秉正的评价是:“《华山图》笔墨苍润,尚有气势,看得出下了功夫。你对浅绛山水情有独钟,将来必成大器。”何老欣然命笔为李秉正题词“天道酬勤”!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为李秉正题词:“栖恬守逸,道法自然”。

    中国书画界的名家王学仲、臧新民、陈振新、刘龙庭、邹佩珠、翟墨、忆明珠、李东星等知名文艺评论家、美术家对李秉正的山水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农民李秉正被誉为“环保画家”、“文人画家”。

    李秉正回忆道:“咱一个农民,太受宠若惊了!”

    2005年至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李秉正出版了《李秉正山水画集》、《李秉正纪游册》、《李秉正太行水墨写生卷》、《李秉正诗画选》和《李秉正山水团扇》等五本诗画集,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收藏。

    “日日痴求新画样,催余万遍走青山”

    30多年来,除了农忙的时候,他几乎一半多的时间是在太行山里写生度过的。太行山是他不变的创作基地,嶂石岩是他常年的画室。

    “我现在画的山水不出石家庄。”李秉正说,画了二十多年泰山后,一次他听到了朋友申建国的提醒。“你是石家庄人,石家庄本身就有美丽的山山水水,为啥不画它们呢?”是啊,为什么不画石家庄的山水呢?李秉正问自己。

    也就是从那时起,李秉正开始画太行山。初上嶂石岩,李秉正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乳泉。“我九岁丧母,到了嶂石岩,我忽然想起了母亲。画它,就像是在和母亲沟通交流一样。”李秉正当即坐在搬来的石头上,兴奋地用水墨毛笔写生。李秉正说,他现在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石家庄周边的山山水水;他说自己一进入太行山就激情四溢、精神振奋;一登上嶂石岩便无法停止手中的毛笔。就像在诗中所写:“泉香迷肺腑,不肯下高岩。”

    李秉正特别注重写生质量,遵循古人画山“先读山、先知山”的遗训,到真山真水中摄取所描绘的对象。他对山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艺术感悟力,他画的山水都是他心中的山水。用李秉正自己的话说:“山水是真实的,艺术是虚幻的,创作灵感需要到山水中去寻找,并融入作品。”所以,他每次到山上去写生,都先坐在搬来的石头上看山、读山,山入人心后,再研墨作画,而待画毕,一定要把坐用的石头搬回原处,不管那石头来的有多远。李秉正说,虽然四处无人,但独有痴心对青天。这是画德,更是对大自然对青山的敬仰之情。

    翻看李秉正的画册,会给人一种气韵生动,清新质朴,秀逸洒脱的感觉,画中既有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又有浓郁鲜明的时代精神;既有格调高雅的书卷之气,又有野逸率真的笔情墨趣。李秉正说,他的绘画作品是其多年苦学传统、追随时代的艺术结晶。

    “酸苦甘辛谁人问,四时佳景在我心”

    李秉正一年四季农闲的时候进山写生,吃住在农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更多的时候,写生时不可避免会碰上风雪雨雾,甚至抢劫,但他只觉苦中有乐,其乐融融。

    每次出去写生,他便带上水壶和干粮,从村口的公路上坐上长途客车到山里,找当地农户家住下。有时为了找美景,一走就是几十公里。“前一阵儿,我带上初中的孙子去嶂石岩写生,一天走了十多公里,把孩子累坏了。当天就跟我说,‘爷爷,以后我可不画画,太累了。’”李秉正拿着孙子的“逸事”,讲笑话一样地说道。

    是啊,这其中的艰辛,别说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了,就是大人也不是谁都受得了的。夏天遇上暴风雨无处躲藏,经常被淋个落汤鸡;冬天遇上大雪、刮大风,冻得手脚冰冷,直打哆嗦……可是,这一切,对于李秉正都不算什么,只要与山为伴,与艺术为伴,他就会感到欣慰,甚至感觉是幸福的。

    2007年夏天,李秉正正在嶂石岩槐泉寺写生,忽然黑云扑面,电闪雷鸣,雷声大作,忽而大雨如泼。雨稍小后,李秉正坐着庙门槛,突见对面槐泉寺后赤壁上,云团翻滚,如波似浪,极为壮观,当即开盘调墨,对景走笔,雨点不时洒落纸端,雨点墨点相生奇趣,他一气画完三幅水墨雨烟图,仍画兴未尽,腹中饥肠辘辘早已被抛云端。

    年初,李秉正得了重感冒,老伴让他安心休息,他一边满口答应,一边又偷偷地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老伴来探视,见他正握笔画画,嗔怪道:“你不要命啦!”

    李秉正微微一笑,“拿起画笔,病就跑了!”他硬是坚持了三天,用水墨忆写出一幅二十八米的《嶂石岩》长卷,展现出从软枣会至黄石铺、圆通寺至小天梯百里太行山姿林莽的自然风景。

    “此日毫端情最野,张张画境近洪荒”

    在我国书画史上,诗、书、画历来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从王维到苏东坡,从陈师曾到启功等等莫不如此。李秉正也是一直将此作为自己的追求。他说:“诗、书、画一道,本是一种信仰,弄不好艺术,别怨天、别怨地,就怨自己不争气,做得多、想得少,自然能得拙中巧。”他的诗,文风清新而又妙趣横生;他的画,野逸散淡而又富有诗意;他的字,古拙遒劲而又仪态万方。

    如今70岁的李秉正,壮志未泯,他把精神支柱和生活基地一直牢铸在太行山的砂岩地貌。

    龙岩大峡谷属于“太行砂岩地貌”,太行砂岩地貌也叫“嶂石岩地貌”,地质学家把河北的“嶂石岩地貌”和广东的“丹霞地貌”、湖南的“张家界地貌”并称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所谓太行砂岩地貌其中包括河北赞皇县的嶂石岩、井陉县的锦山、山西昔阳县的龙岩大峡谷等。

    他吟诗写生,十多年已有百余次的登临记录,他深深爱着这红崚山水,投身其中,不计艰辛得失,李秉正写字作画旅行写生,但他明白文化对书画的重要性,写诗是他的长处,他的文化也主要体现在艺语和诗作上,他把嶂石岩、锦山、龙岩大峡谷等红崚山中的村庄、景点和他喜欢的风物都写了不少的赞美诗。在他的诸多诗作中,有两首耐人寻味的段子,如《冬日观云崖撒珠》写道:“斯崖不与众崖同,独为丹青造险雄,把个泉痕来妄写,纷披墨线挂苍穹。”这首诗,作者把云崖撒珠景观的山崖奇骏,地势险要,书写的壮观惊人,让读者感觉仿佛如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眼前。又如《龙岩洪水后》写道:“沟中乱石换新颜,数月清流未寂然,断路空悬成瀑景,飞帘奏乐妙音传。”把发大水后的狼藉写成了别样风景。

    “李秉正的画之所以品位高,雅而不俗,有其较强的艺术魅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和特色就是以诗书入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学者赵铁信这样评价。

    他画的画种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高的那种艺术形态——写意画。写意画主张神似。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写意画追求用意,笔不到而意到。其绘画的内涵更注重文以载道、遗形写神,其形式上更讲究个性的笔情墨趣、诗书画印的配合。

    李秉正自称他画的画叫意笔水墨写生,以追求诗的意境为目的。“心源造化一齐出,写生创作就地成”,是李秉正对艺术的见解和创举,也证实了他的智慧和实践。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那样“就地采矿,就地炼钢”,第一感觉是最真切的,情感不能复制。李秉正专长采用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面对自然景物,当场画出成品,而不是草图,形象虽简,但神气十足,他用最洗练的艺术语言,尽笔墨纸情趣,发人心之幻想,写出了太行砂岩地貌的神韵和他对红崚山的深刻感受。

    就拿他写字画画用的文具镇纸来说吧,从来不用人工雕琢的玩艺,所用的全是从山里拾来的平常石头。他说每当看到这些石块,便想起那层叠起伏的红崚仿佛在眼前一样。即使在山中写生的住处桌椅上,也常有几块红石头与他相伴。更有趣的是,某日,他老伴说:“还是泰山雄伟,好看。”秉正先生把脸一沉,生气地说:“就是红崚好看,不许说太行砂岩地貌的坏话,你必须顺着我说红石头、红山好,我说好就是好,咱们崇拜的就是这座山,我就是这溜山的山神土地!”说李秉正的思维像是有点神经质,倒不如说他是一片童心。通过这件事,李秉正的老伴感叹地说:“嗨,别提了,他对自己的事业(指写生与诗书画)现在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家里、外头什么事也不问不管,连他自己的穿衣、吃饭都乱了分寸,起来一天就是写生、写生、石头、石头、龙岩大峡谷、龙岩大峡谷,真拿他没办法,诗书画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我看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都影响动摇不了他,我算服了。”名山未必出好画,好画出于好心情。在他的诗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细品其酸甜苦辣和他对艺术的忠诚。他是一位不顾生活,独迷艺术的“疯子”。作为一个农民画家,李秉正的画作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特色。他的画风、文风清新质朴、自然大方,可谓诗中有画的意境,画中有诗的意味。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张士增在李秉正书画作品研讨会上说:“看李秉正的作品能给观众带来新鲜的感觉和生动的故事,而专业美术界也会从中体会到别样的精神。”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毛氏书童王文祥再次总结并书写《毛泽东十大丰功伟绩》(图)
·下一篇:特稿:一位红色画家的伟人情怀——记用“心”来画伟人像的红色画家陶云罡(组图)
·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与临城河北福康保健酒业有限公司举办2023元旦书画展即现场义赠书画
·国典香竹书院冬季高端文化交流活动系列之四十七在京胜利开幕
·传承千年,中国书法的魅力
·十周年回顾—张惠臣·迎奥运书法巡展军博启动仪式
·特稿:久久为功玉汝成 佳作连连砥砺行——为画家赵久峰创作的系列党史人物和百幅寿星图
·军旅书法家王成志同志敬书毛泽东《四言诗·祭母文》(摘录)
·书法已被中医学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还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组图)
·特稿:永恒的怀念:张守涛画展一一毛泽东诗词诗意书画作品选(组图)
·书法家刘振文荣获“华书盛世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组图)
·可喜可贺!书法家刘振文《草书毛泽东诗词一百首》出版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梁远启:鄂豫皖红军的优秀指挥员——刘英
特稿:鄂豫皖红军的优秀指挥员——刘英
画天安门毛主席像的传奇老人,走了
民族特色的瑶药竟然是治疗新冠重症的克星药(组图)
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打过长江去·第五期
痛悼李景上将(外一首)
中红头条-李殿仁:痛悼李景上将(外一首)
妇女代表正和毛主席握手,不料却打一喷嚏,毛主席巧
蒙世清: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组图)
特稿: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