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画天安门毛主席像的传奇老人,走了
2023-01-04 14:00:04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余驰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1949年9月初,
    “快手”周令钊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
    为天安门城楼画一幅毛主席像。

    2023年1月3日15时06分,周令钊先生安然离世,享年104岁。

    他曾为开国大典绘制天安门上的巨幅毛主席画像,设计或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少先队队旗、共青团团徽、第二至四套人民币……

    生于战乱年代的他,在抗战的烽火中度过了青年时代。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武器,在全国各地为中国人创作出一幅幅激励人心的巨幅画作。

    周令钊的一生熠熠生辉,令人敬佩。在他生前,《环球人物》记者不止一次与他开怀畅谈。2019年,周令钊参加了我们举办的“不忘初心·致敬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作品展”;在那之前两年,他也曾接受我们的专访。

·2019年9月26日,周令钊参观“不忘初心·致敬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作品展”时中途休息。(赵寒琪/摄)

    采访时,当记者问到细处,周令钊常常“怼”回来:“你不能这么问,这么问都是在考我,我记不住了!”可时间也让很多东西越发闪亮,历久弥新,比如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为国家设计形象的光辉岁月、生命中的良师益友,还有细水长流的爱情故事……

    记忆的海洋大浪淘沙,剩下的就全是赤诚与感动。

    日军破城前,在黄鹤楼画抗战壁画

    周令钊出生于1919年,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时局混乱。他7岁离开湖南平江,到长沙学画,16岁进武昌艺专读高三,毕业后就被舅舅送去上海学印刷制版。

    1937年上海发生“八一三事变” ,周令钊的住处中了日军流弹,他差点送命。那年,18岁的周令钊挤上了逃难的火车,开始了用艺术抗敌的青年时代。

    一年后,他辗转到了武汉,进入国共合作时期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工作。当时,政治部副部长是周恩来,第三厅厅长是郭沫若,艺术处处长是田汉。

    1938年的武汉,既是日军进攻的目标,也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文艺界人士从全国各地涌来,郭沫若、田汉等人推动了一次又一次抗日宣传活动。

    7月,政治部第三厅发起保卫大武汉宣传周。周令钊所在的艺术处美术科的任务,就是在黄鹤楼下的武昌城墙上创作巨型画《全民抗战》。

·1938年,周令钊参加武汉黄鹤楼《全民抗战》壁画创作。

    草图很快就完成并得到批准,美术科的画家们全体出动。周令钊和队友们自己搭脚手架、架梯子,一面用石灰将凹凸不平的墙面抹平,一面用简陋的画具、颜料作画。处暑初秋,烈日当空,城墙晒得发烫,画家们的背和手都被烫得破了皮。

    周令钊年纪小,身体灵活,就负责油画的上半部分。他回忆说:“当年我没有恐高症,翻过栏杆站到梯子上,也不系安全绳。画的时候一只手拿着颜料盘,还要用手臂夹住梯子,另一只手在墙上画,画不同的部位时还会摆动梯子,就像玩杂技一样。”

    在梯子上,周令钊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耳边传来的是慷慨激昂的大合唱——宣传周里,数十万民众举起火炬,在江边大游行,冼星海在船头指挥歌咏队唱《太行山上》,田汉领着群众在岸边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夜幕时分,蛇山和长江火红一片。

    9月,《全民抗战》完成。当时的《新华日报》报道:当你走过武昌汉阳门的时候,可以望见黄鹤楼上巨大的全民抗战的壁画,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幅大画。

    一个月后,武汉沦陷,日军从这幅画前经过,用了很大力气也没能将它完全销毁。

    离开武汉,周令钊随队撤离至长沙,又在长沙大火那天撤至桂林,后又到柳州参加抗敌演剧队,设计布景、演配角,甚至还随演剧队去缅甸,演出慰问远征军。

    1945年,抗战胜利,周令钊由缅甸经昆明到了广州。两年后,他来到上海,在田汉的介绍下到上海育才学校美术组任教。

    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周令钊说:“一路上,云贵大山,苍山洱海,瑞丽风光,怒江激流,大理民居,傣家竹楼,战时却是残垣断壁,破车死马,青山成焦土,一路写生,我记下了那饱受伤害的山河情景。”

    在天安门城楼画毛主席像

    1948年,在好友冯法祀的引荐下,周令钊结识了时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徐悲鸿。徐悲鸿对周令钊很是欣赏,并聘请他到艺专实用美术系任教。

    解放后,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由于没有大型会堂,许多国家级会议都在美院的礼堂举行,而布置会场的任务大多都到了周令钊身上。几次大会,他都画了毛主席像,效果很好,“快手”之名由此被很多领导熟知。

    1949年9月初,“快手”周令钊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为天安门城楼画一幅毛主席像。

·毛主席像。

    接到任务后,周令钊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在城楼上的大殿外东墙下搭起了脚手架,开始工作。

    他选取的参考图像,是毛主席在北平和谈时的照片:主席头戴八角帽,领口敞开,面带胜利的微笑,背景鲜红。

    照片很小,要放大成高6米、宽4米的大型画必须经过多次“人工放大”:周令钊先把小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再根据每小格放大画一幅小稿,再用同样方法,在小稿上打格放大画。一次又一次打格、放大,这才渐渐有了雏形。

    那十几天,周令钊夫妇每天天刚亮就带着一天的干粮登上城楼,一直画到天黑。

    9月30日,画作完成,时任北京市市长聂荣臻特地来看,评价道:“像!非常像!” 但是他又觉得,开国大典毕竟是个很严肃的时刻,主席的风纪扣还是扣着的好。周令钊又连夜修改,把敞开的领口给“扣”上了。

    结果躺下没多久,周恩来总理那儿来意见了:画上有“为人民服务”5个字,挂在城楼上看不清楚,不如去掉好。

    画像已经挂在天安门上,只能周令钊自己“上去”。“那时没有升降机,也没有那么高的梯子,我们就把两三个梯子用铁丝绑起来,叠着爬上去才够到了画。我手里拿着颜料、笔和桶,摇摇晃晃的。那几个字很宽,我就爬上去画一部分,再爬下来,挪挪梯子;再爬上去画一部分,再下来挪梯子……”

    天亮了,画像修改完成。几个小时后,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站在画像的正上方。周令钊亲眼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比自豪。“可惜那时没有相机,连一张工作照也没留下。”

·1949年开国大典的资料照片。

    开国伊始,百废待兴,周令钊身为中央美院的中坚力量,参与了许多有关国家形象的设计。1950年,他在张仃、张光宇的领导下参与了国徽设计,如今国徽上的“五颗星”就是他提出的方案。

·周令钊曾参与设计国徽。

    除了国徽,团旗、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也都由周令钊主笔或参与设计。

    生前怀念亡妻

    在女儿周容记忆里,从小父亲留给自己最多的就是背影,“他太忙太忙了”。

    1950年,周令钊接到设计、绘制第二套人民币的任务,为了瞒住妻子,他直接住进了北京印钞厂,一遍遍去故宫、颐和园,在那里的石雕、铜器上找灵感;1955年,周令钊又受命绘制第三套人民币,这次他把妻子也拉进来,他负责总体设计,陈若菊负责图案设计。

    他也忙着教书育人。那时的中央美院名师荟萃:庞薰琹、张光宇、郑可、常沙娜……周令钊除了讲课,还兼任班主任,在学生中很有声望。

    他的学生,如今也是美术大师的韩美林说:“周先生是我的班主任兼水墨课教师,我至今仍能记得在他的带领下,学习掌握各种艺术规律,参加各种艺术实践创作活动的场景。”

    平日里,周令钊对女儿没怎么发过脾气,对陈若菊更是如此。“我们不像别的夫妻,我们从来不吵架,从来都是一块研究,共同创作。”周令钊说。

    陈若菊是周令钊的学生,出身书香门第,是当时班上成绩最好的。解放后,陈若菊以助手身份帮助周令钊工作。而周令钊则是用一封情书赢得了陈若菊的芳心。

    1949年7月,徐悲鸿在自己家中为周令钊夫妇举办婚礼,不仅担任了证婚人,还拿出精心绘制的《双马图》送给他们。

    60多年来,周令钊和陈若菊一起旅行、创作,在生活和工作上相互扶持。2012年,夫妻俩还分别为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创作了两幅壁画:周令钊画《京东粮道》,陈若菊画《凤舞朝阳》。

·周令钊与陈若菊。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组图)
·下一篇:无
·中红头条-李殿仁:痛悼李景上将(外一首)
·特稿: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组图)
·特稿:高茂美:鸵鸟蛋上雕“乾坤”(组图)
·特稿:苏区临时借谷证的特征分析(组图)
·特稿:苏区临时借谷证的特征分析(组图)
·特稿:略论东江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当代启示
·特稿:《鹧鸪天》五首
·特稿:腊八思
·特稿:砥砺奋进新长征——红军后代联谊会上海分会2022年活动总结(组图)
·参与创建晃县红军根据地的开国上将萧克夫人、红六军团老战士蹇先佛,2022年12月30日晚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画天安门毛主席像的传奇老人,走了
民族特色的瑶药竟然是治疗新冠重症的克星药(组图)
档案中的香山革命历史|打过长江去·第五期
痛悼李景上将(外一首)
中红头条-李殿仁:痛悼李景上将(外一首)
妇女代表正和毛主席握手,不料却打一喷嚏,毛主席巧
蒙世清: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组图)
特稿:怀念一代伟人毛泽东(组图)
特稿:高茂美:鸵鸟蛋上雕“乾坤”(组图)
一碗鱼粉带活一个村——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镇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