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昆仑山,我们并不陌生,传说山上居住着高贵的西王母。1935年9月,毛泽东率红军翻越岷山时,曾登高远望昆仑群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首气贯长虹、辉映千秋的革命浪漫主义佳作《念奴娇·昆仑》。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描写昆仑山的诗词非常多。然而,毛泽东却别出心裁,想象奇特。词的上阕,诗人用如椽巨笔,勾勒出遮天蔽日、横亘高空的昆仑山。昆仑山斗天斗地,连苍天也对它无可奈何。它能够“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它发起怒来,能够“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既孕育了长江、黄河,滋养了人类文明,也曾经大发淫威,用洪水祸害百姓。历史已经过去,昆仑山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在如此雄壮的昆仑山面前,诗人却表现出对它的藐视。“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诗人要抽出利剑,把它裁为三截。“剑”是什么?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人们历来对本词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1958年12月,毛泽东亲自为自己的诗词批注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诗人要把昆仑山裁为三截,分别赠送欧洲、美洲、亚洲,建立一个真正太平的世界,让全世界人民共享征服昆仑山的成果。这样一个“同此凉热”的世界,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当时,中央红军已经不足万人,还没有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中国革命仍然处于低潮。可是,诗人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敢于“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毛泽东借这首词,表达了无产阶级改造全世界的雄伟气魄。
毛泽东曾在哈达铺召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做报告,他说:“我们要北上,张国焘要南下,张国焘说我们是机会主义,究竟哪个是机会主义?目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北上先遣队人数是少一点,但是目标也就小一点,不张扬,大家用不着悲观,我们现在比1929年初红四军下井冈山时的人数还多哩!”这一段讲话,是《念奴娇·昆仑》最好的注脚。无论形势多么险恶,决不改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总是充满希望,充满必胜的信心,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敢于向一切恶势力挑战,这就是毛泽东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这就是红军的长征精神!
六
清平乐 · 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毛泽东直接指挥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一、四、五大队,歼灭尾追红军的敌骑兵两个连,并于当天下午一鼓作气,越过海拔3000米的六盘山,冲破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封锁线。毛泽东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和阵阵南飞的大雁,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词。“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指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一直努力下去,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一句名言,是对毛泽东和红军长征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诗人坚信,有一支如此勇敢的红军队伍,革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诗人渴望战斗,渴望胜利,他问:“何时缚住苍龙?”其实,他的内心早就有了答案: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达目的不罢休。
毛泽东这首词气魄雄浑,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某小分队和敌人战斗,由于敌众我寡,我方大多数人牺牲,只剩下1名通讯员和其他3名同志。他们准备最后聆听一下党中央的声音,再为党献身。他们把设备整理好,收听来自陕北的声音。当时,播的正是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他们听完后,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决定冲出敌人的包围。他们最终杀开了一条血路,从敌人的包围中成功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