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镜头>>正文
云南凤庆抗美援朝老战士走访记
来源:人民图片网
作者: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媒介融合野外实践口述历史小组成员:刘伊玲、龚光瑞、吴宇阳、陈依明
浏览次数:
2024-06-13 15:00:5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2023年7月8日,采访者向老兵甘为美询问老照片中的故事。杜江摄(人民图片网)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坐落着这样一座县城——凤庆县,它有着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鲁史镇,有着享誉中外的滇红名茶,还生活着一群“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2023年7月27日,是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日子,为铭记抗美援朝历史、致敬志愿军英雄,7月初,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媒介融合野外实践口述历史小组走访了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内仍健在的十几名志愿军老战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达90岁。

   在为期半个月的走访过程中,小组成员走进志愿军老战士们如今的生活环境,为他们拍摄肖像,聆听他们讲述那段出国作战的经历。在征得老战士们同意后,小组成员还扫描保存了他们珍藏的老照片、证件等历史材料。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回首过往,峥嵘岁月可歌可泣;踏步向前,红色血脉仍需赓续传承!

鲁卫廷,出生于1926年,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鲁家山村人。1945年底入伍,1949年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39师415团1营2连,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在朝负责平壤顺安飞机场修建任务,1951年10月在参与夏秋季防御战役中左手负伤,于1953年提前离朝,至辽宁省昌图县养伤,1954年7月退伍返乡。杜江摄(人民图片网)

炮班全体同志学习留念合照。今年97岁高龄的鲁卫廷(二排左一)讲述起当年抗美援朝的经历依然绘声绘色,不少地名和时间节点都清晰可考,具体情形如:漂水夜跨鸭绿江、作战时手指被卡宾枪打伤、随军修建飞机场等细节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回忆里。19岁入伍的他,军龄近10年,拥有8枚纪念章。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

鲁卫廷所持纪念章。左侧三枚从上到下分别为“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中间两枚从上到下分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右侧三枚从上到下分别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和“人民功臣”纪念章。杜江摄(人民图片网)

查正义,出生于1933年,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人。1948年入伍,194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0师119团3营7连,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192师575团2营6连15班,1951年10月在夏秋防御战役中被炮弹击中脊椎,1952年回国,于武汉解放军161医院养伤,被评定为一级伤残军人,1955年12月退伍。吴宇阳摄(人民图片网)

乔长焜,出生于1934年,山西省太谷县人,现居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1949年3月27日入伍,同年7月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入朝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部机要处译电科2组译电员,1953年5月退朝回国,10月回到云南任大理军区第14军机要科译电员,1954年12月转业到云南省凤庆县商业局供销社任职。吴宇阳摄(人民图片网)

《革命军人证明书》。乔长焜回忆起印象最深的一次译电工作时说:“上甘岭战役时,一天到晚很少睡觉,我们俩(战友)替换着眯一小下,基本上没有好好睡过觉。”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革命军人证明书》。乔长焜回忆起印象最深的一次译电工作时说:“上甘岭战役时,一天到晚很少睡觉,我们俩(战友)替换着眯一小下,基本上没有好好睡过觉。”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

1951年8月15日,十三军司令部机要科欢送抗美援朝同志留影(乔长焜注),二排左二为乔长焜。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

1952年,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机要处译电二组全体同志在朝鲜谷山群上村洞驻地茅草棚前合影留念(乔长焜注),二排右一为乔长焜。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1952年,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机要处译电二组全体同志在朝鲜谷山群上村洞驻地茅草棚前合影留念(乔长焜注),二排右一为乔长焜。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

1953年5月,离朝回国前,三兵团司令部机要处全体同志于朝鲜东海岸元山附近的西兴里合影留念(乔长焜注)。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

崔光洪,出生于1930年,云南省凤庆县新华乡紫微村人。1948年入伍,1949年12月于贵州省三桥镇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953年回国,1954年12月退伍。他说:“到新义州没火车了,下来走路,下雨也走,天晴也走,背着小锅丁零当啷地跑。到新义州遇到车我都害怕,被子弹打了个七破八烂,车脑袋、车顶棚也被打得七破八烂,美国人用飞机打的,不是用机关枪。” 杜江摄(人民图片网)

张志华,出生于1934年,云南省凤庆县勐佑镇习谦村人,现居云县。1951年入伍,加入工兵第9团1营3连,入朝后负责在朝鲜沙里院等地挖战壕、架桥修路等防御工事,1953年在朝获三等功,1957年退伍。刘伊玲摄(人民图片网)

张志华所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张志华近来身体抱恙,和老伴儿与儿子儿媳住在县城,年轻时在军队里的事情大多已记不太清,思维和言语有些含混,只念叨着一句话,凑到他跟前才能听清——“感谢祖国和人民关心”。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

李正海,出生于1931年,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琼岳村人。1951年入伍,加入工兵第9团2营5连3排,入朝后负责朝鲜西海岸修筑碉堡等防御工事和后勤保障工作,1954年回国,1955年入党,1956年退伍。刘伊玲摄(人民图片网)

李正海日记节选:1953年祖国第三次赴朝慰问团去朝鲜进行慰问。在志愿军司令部大广场进行,由贺总与人民军最高领导者讲话,由梅兰芳、常香玉等演出,参加人数上万,有志愿军、人民军、朝鲜人民。1953.10.25号。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

李光祖,出生于1929年,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白云村人。1951年入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14军40师步兵,1953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1953年8月退伍,1960年2月入党。当被问及抗美援朝时,只记得当时是执行部队的安排,“就是在部队么,服从命令听指挥,服从命令听指挥!”刘伊玲摄(人民图片网)

杨华春,出生于1931年,云南省凤庆县雪山镇中山村人。1949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12军,1953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0060部队2支队重炮连士兵,1953年入朝,同年回国,1955年退伍。当谈起自己的炮兵生涯,杨爷爷积极介绍了部队的改编行动:“在炮营,(我们)原来是在迫击炮连,后来扩成了炮兵营,1953年改编的。”刘伊玲摄(人民图片网)

李春育,出生于1934年,云南省凤庆县新华乡水源村人。1951年3月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885部队,入朝后作为后勤兵负责打扫战场,1954年退朝调往黑龙江,1955年入党,1957年退伍返乡。问起怎么加入志愿军时,李爷爷思考了片刻后坚定地回答说:“当时是为了响应号召,所以才加入了志愿军。” 刘伊玲摄(人民图片网)

甘为美,出生于1936年,云南省风庆县鲁史镇沿河村人。1953年入伍,同年入朝,1956年退伍返乡。他入朝的时间晚,已经是双方停战谈判的阶段了,爷爷回忆起了自己当时曾用宣传队挂的大喇叭喊话敌军“你们都有父母,回家去瞧父母,投降,你们投降吧!”杜江摄(人民图片网)

甘为美珍藏的全国人民慰问手册内页,左页为甘为美的战友旧照。受访者供图(人民图片网)

高方义,出生于1935年,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鲁家山村人,现居凤庆县凤山镇。1953年3月入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临沧分区师部机关警卫排3班警卫员,成为抗美援朝预备部队人员。1956年11月22日入党,1957年退伍。高方义如今年近90,但精神抖擞,提起参军的经历,高爷爷脸上是按捺不住的激动,嘴中不断重复:“为了保卫祖国,保家卫国嘛!” 刘伊玲摄(人民图片网)

鲁举廷,出生于1936年,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鲁家山村人。1953年3月入伍,成为抗美援朝预备部队人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0师120团3营重机枪连士兵,1954年入党,1957年3月退伍。他对当时军营里的抗美援朝动员盛况印象深刻,他说:“我们3营营长亲自做动员……动员我们做抗美援朝的预备部队,动员以后呢,全营上下官兵都群情激愤,写决心书,报志愿啊,踊跃参加!” 杜江摄(人民图片网)

杨伦,出生于1931年,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人。1950年6月入伍,加入工兵第九团,于云南军区负责通讯工作,1951年5月进入工兵九团干部教导团,1959年7月入党,1963年退伍。回忆起过往,他坦言自己是一名“幸福兵”,记忆犹深的是每晚11点后工作总结与送信工作。吴宇阳摄(人民图片网)

2023年7月15日,老战士李正海向采访者讲述“赠给最可爱的人”搪瓷杯的来历。1953年贺龙团长率领的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前线慰问演出,李正海亲身经历了那一场由志愿军、人民军、朝鲜人民等等共同参加的“万人大会”。他现在还存留着一只抗美援朝慰问团发放的搪瓷缸,和一本绿色封皮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退伍后参加生产培训、思想学习大会等的心得感悟。刘伊玲摄(人民图片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一组极为罕见的老照片,值得永久收藏!(组图)
·下一篇:无
·穿越70年的记忆 株洲抗美援朝老兵家属捐赠50余件红色文物
·郭庆:洪大个子创造的奇迹
·红色文化志愿传播者刘义晖专程拜访抗美援朝一等战斗功臣徐怀堂(组图)
·戴伟国、张琳:抗美援朝老兵的“三件宝贝”捐了 (组图)
·特稿:抗美援朝老兵的“三件宝贝”捐了(组图)
·李定超: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多彩人生(组图)
·特稿: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多彩人生(组图)
·熊立功:将军徐斌洲在抗美援朝中(散文诗)
·特稿:将军徐斌洲在抗美援朝中(散文诗)
·邱丽红、戴伟国:预定新兵的故事,我的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李成武:张少帅同宾剿匪(图)
特稿:张少帅同宾剿匪(图)
云南凤庆抗美援朝老战士走访记
周丰敏:星火燎原 奋勇向前——徐向前元帅大
特稿:星火燎原 奋勇向前——徐向前元帅大别
重叠待伏耀史神(组图)
杨文忠:重叠待伏耀史神(组图)
特稿:重叠待伏耀史神(组图)
胡高娃:端午节,传承非遗文化 让世界了解我
特稿:端午节,传承非遗文化 让世界了解我们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