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战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最终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员范弗里特不得不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做出《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任命洪学智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
战争早期,志愿军部队普遍反映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用,三怕负伤后抬不下火线。随着战争的发展,洪学智联系以往的经验,结合新的情况,提出一种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方案。这种供应体制把整个战区后方地域划分为战役的和战术的两个层次。战役后方由志愿军后勤根据总的作战方针、作战方向、部队部署和地形、道路等条件以及后勤自身的力量,划分供应区,开设兵站线,对部队实施分区供应。战术后方取消兵团后勤,以军后勤为主体,仍按部队军、师、团系统实施建制供应。这样的供应体制和后勤部署,既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无论部队如何部署调动,后勤供应都井然有序,避免了分部跟着部队跑的被动局面。
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困难和挑战超乎想象,出国部队粮食被装供应、弹药武器补充、伤病员救护治疗等都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每天几千架次敌机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即使后方物资再充足,运不上去也没用,伤病员不能及时运下来,许多战士会失去宝贵生命,运输就成了主要矛盾。志后抓住运输这个关键,采取构建运输网络、组织接力运输、开展对空作战、随炸随修随通等针对性措施,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粉碎了敌人的“绞杀战”“窒息战”,取得了最大保障成效。1951年1月到1952年2月的一年多时间里,敌机轰炸量增加了7倍,我军物资运输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两倍以上,前线官兵称赞志愿军运输线是“钢铁运输线”“生命线”。
几十年后,洪学智回忆道:敌人有多少花招,我们就能想出多少办法对付他们。比如敌机扔炸弹,把公路炸出许多大坑。开始工兵还用土填,后来想出了办法,找两块木板架在坑上,汽车就开过去了,后来用一块板就行。志愿军有一个排长,琢磨着学会了卸定时炸弹。敌人炸桥梁,我们就修水下桥,桥面在水面下,敌机发现不了。志愿军沿着公路修一些隐蔽的车库,发现飞机时汽车赶紧开到库里,对隐蔽的地方进行伪装。光隐蔽还不行,有时候要弄一些让敌军认为是仓库、是汽车的假象,让他们拼命炸,结果发现不是。后来,美国空军发现了目标,是真是假、该不该炸,他们判断不清,这就制造了很多机会。关于开展对空作战,洪学智当时要建设一个战斗化的后勤,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根据这样的特点,志愿军决定把防空兵、工程兵、运输兵、铁道兵都配属给后勤,从编制、供给关系上都划到后勤系统,由后勤来指挥。虽然武器装备比较差,但还是有反击的能力,随着国内供应逐步改善,这个力量也在增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及其军队的配合下,战胜了美国空军对朝鲜北部铁路、公路的轰炸、封锁,保障了后勤补给,创造了惊人的奇迹,铸就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这一过程中,洪学智有着杰出的贡献。彭德怀曾经多次说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应归功于后勤。”他还常常说:“要授勋,第一个勋章就要给洪大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