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在时光的长河中悠悠回响,不知不觉间,又来到了桂花飘香的时节,也恰逢中秋团圆之际。远方亲人的中秋祝福讯息,如同一缕轻柔的风,悄然吹至我的心间。也正因如此,我踏上了那片阔别许久的故地。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说的便是裕安区独山镇。当汽车缓缓驶入小镇,抵达那红军街时,我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感慨走下车。踏入这个自幼便在记忆中刻下深深烙印且满溢着红色印记的地方,瞬间,一股浓烈的熟悉之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独山镇是六霍起义、独山暴动的发祥地,更是英雄们曾经浴血奋战的神圣之地。它,作为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一,亦是那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老区。在这片炽热的热土上,孕育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这三支如钢铁般英勇无畏的革命队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些红色力量之所以能够如此骁勇善战,离不开一位常胜将军的卓越指挥,他,便是被刘伯承称赞为“最能打的将军”、被老百姓称呼为“布衣元帅”的徐向前同志。
徐向前同志于 1901 年诞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那充满着书香气息的一户人家。自幼,他便深受父亲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好学不倦、艰苦朴素的可贵品质。后来,在孙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感召下,他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名学员,而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人赤卫队第 6 联队队长、中国工农革命军第 4 师第 10 团党代表、4 师参谋长、师长等重要职务。在第一次国共破裂的艰难时期,他积极参与了广州起义。1929 年,在党的六大决议之后,他凭借自身的丰富经历与所见所闻,深刻领悟到无产阶级的军事战斗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策略作为坚实的指引。同年 5 月,徐向前肩负重任前往大别山组织武装斗争。初至之时,根据地已初现规模,而此时红 31 师师长吴光浩已在激烈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恰巧又赶上“罗李会剿”,广西军阀第四师和李克邦的一个营,再加上那反动的“红枪会”,从南北两面气势汹汹地夹击而来,妄图一举击溃红 31 师。面对这气焰嚣张的敌人,徐向前沉着冷静地采取了“避强击弱”的巧妙策略与之展开殊死搏斗。他深深地洞悉敌人的弱点,每一次出击都能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地粉碎了“罗李会剿”。这一仗的胜利,恰似徐向前在大别山施展军事才干的第一把熊熊烈火。不久后,在蒋介石的指派下,刘峙兼任陆军第一师师长,他曾是徐向前在黄埔军校的教官。在他的统一指挥下,由夏斗寅率领的第十三师、李克邦部和顾敬之部,分别从鄂西如潮水般奔涌至鄂东,从四面包围大别山,妄图合力击垮这支红军队伍。而此时的徐向前,为了迷惑敌人,采取了与敌人周旋、专挑弱点进行攻击的作战计划。那持久的战斗让敌人疲惫不堪,在摸不清红军实力虚实的情况下,对方最终只能草草收兵。接连几次敌军的频繁进攻,徐向前率领着不足一个营的部队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辉煌胜利。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扩大了影响力,更是让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他善于总结经验,提出了游击战术“七条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引,徐向前所率领的红军部队不断取得胜利,革命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壮大。
1930 年,鄂豫皖地区的三个红军师合编为红一军,徐向前任副军长兼一师师长。他率部果敢出击平汉线,一招“引蛇出洞”之计,一举歼灭敌人一千二百余人,更是将敌人的一个整团彻底消灭;接着又率部远程奔袭新洲,歼敌一个旅。后又在夜袭金家寨战役中歼敌千余人。红四方面军正式成后,旋即遭遇了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面对这强大的敌人,徐向前果断提出了“围点打援”等精妙战术,这一战术也成为了我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经典的传统战术之一,收获了累累硕果。他带领队伍接连打响了四个战役,第一个是黄安战役,歼敌万余人,缴枪七千余支;第二个是商演战役,歼敌四千多人;第三个是苏家埠大捷,歼敌三万余人;第四个是潢川光山战役,歼敌八个团,缴枪七千余支。每一次战斗,徐向前总是如勇士般冲锋在前,哪里战斗最为激烈,他就手持驳壳枪出现在哪里。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曾深情回忆道:“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红四方面军之所以善打硬仗、恶仗,这与徐向前的卓越指挥风格紧密相连。
当全国规模的抗战如惊雷般爆发后,他义无反顾地深入敌后指挥抗日,一次次击退了日本人的疯狂扫荡,巩固了根据地。而后,他带病顽强征战,解放山西,一路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不停地战斗,不停地奉献。正是他这种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这种善于思考的习惯,这种打破常规的作战方针,这种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往无前的坚定原则,才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才使得农民革命军队伍日益壮大,让更多的农民子弟兵深信他的领导,更加坚信党的领导。大别山人民也永远铭记了这位战神,让历史也永远铭记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