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结合当前四川地震报道、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等新闻报道实践,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新闻思想中提炼出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对当代新闻传播实践的启示: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以人为本的受众观;继承辩证思想,实现传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发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报道策略,构筑理性传播。
关键词:受众观 辩证思想 有理 有利 有节
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学理论家”。毛泽东新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借鉴并继承马克思、列宁的新闻思想,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新闻思想,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新闻思想内容深厚,涉及众多方面,包含“新闻具有阶级性,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宣传功能等内容。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众多内容中,提炼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透过当代具体的新闻传播环境,阐释其对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以人为本的受众观
毛泽东历来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问题。国家的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说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毛泽东强调办报要面向群众,要坚持群众路线。这种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的新闻事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受众观。
毛泽东根据群众路线的精神,提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1]他在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这实际上指出了办报的职责,并强调了办报要以群众为中心。1925年12月5日,他还在《〈政治周报〉的发刊词》中说:“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2]毛泽东把出版《政治周报》归结为“实现人民的统治”,“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这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新闻价值观。
新闻传播中,“传”与“受”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不能缺少受众意识,因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萎靡不振”。[3]新闻工作要面向群众,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受众观。这种受众观首先要求把受众作为核心,把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使新闻报道成为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了解社会现实境况的渠道,满足受众知情的需要。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灾难性地震,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人包括其他国家的人士都密切关注灾区的情况,都迫切需要通过媒体来知晓最新的消息。这时的新闻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就要做到第一时间报道灾害现场的详细信息、伤亡情况,以及国家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对灾区的救援信息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进,还要及时向广大受众报道救援进展的情况,各界人士对灾区的救助救援信息,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等。这些都是媒体真正把受众作为核心,作为自己服务的对象,履行自身职责的具体体现。
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以人为本的受众观,也要求新闻报道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毛泽东在《怎样办地方报纸》一文中说:“本地消息,至少占两版多至三版。排新闻的时候,应以本地为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