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俭”和“历览前圣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感叹。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民族象征,是民族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且突破了民族文化中时代和自然经济的局限,把它与共产党人的远大抱负和政治信念结合起来,有了更加科学、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要素。这就把民族精神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使民族精神跟上了时代的节拍,绵延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跳动着共产党人强国富民的时代脉搏。
艰苦奋斗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精髓在于开拓创新。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革命和建设都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开辟符合中国特点的道路。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艰苦奋斗的勇气和作风,不可能有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在困难面前不是成为可耻的逃兵,就是左顾右盼望而却步成为懦夫和懒汉;没有艰苦奋斗的勇气和作风,就不能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矛盾,只能因袭守旧绝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正确道路。因此,艰苦奋斗是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基础,是时代精神要求的载体和条件。
艰苦奋斗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创业和发展的阶段。艰苦奋斗反映了创业和发展这两个基本特点的双重要求。作为创业阶段,古今中外历史都证明要完成任何大业宏图,都要提倡艰苦奋斗,不如此就不能建立任何基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事业,尤其艰巨辉煌,更需要艰苦奋斗。作为发展阶段,除艰苦创业外,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毛泽东、邓小平的艰苦奋斗观就在于既提倡艰苦奋斗,又号召改善物质生活,它是创业精神与物质利益的兼顾与统一。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在有根据地的条件下,不提倡发展生产并在发展生产的条件下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只是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的观点,是错误的。”(16)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建设,在倡导艰苦奋斗的同时,又“实行俸以养廉的原则,保障一切公务人员及其家属的物质生活及充分的文化娱乐生活。”在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17)。“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8)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他又把这一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联系起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阐明了艰苦奋斗的目的、实质和这一精神的时代含义。
艰苦奋斗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面旗帜。自1958年美国原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策略后,毛泽东就把反修防变作为党的建设的主题,并把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作反修防修的支柱。尽管毛泽东在反修防修的理论判断及其实践方面是错误的,但反修防修的理论命题无疑是正确的。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的地位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使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和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三重考验。也确有一部分共产党员未能经受这种考验,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产生了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换等消极腐败现象。这说明坚持共产党人的标准,倡廉反腐仍然是一个严重的任务。邓小平认为在这场严肃的斗争中,“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19)因此,艰苦奋斗的时代特征还在于它是与目前党内状况和国际形势密切联系的,是当前斗争所需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