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识到,为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奋斗。他还指出:“中国如果不普遍地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就不能达到。”(13)根据这些思想,党的十二大首次概括和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完善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写进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把这一精神作为实现党的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还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都应当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意。
二、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在毛泽东、邓小平的论述中,艰苦奋斗被赋予了多方面的含义。它首先是一种革命精神,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兴邦的基本路线和方针,也是共产党人在战斗、工作和生活上应有的作风,具有丰富的底蕴和内涵。
从思想范畴看,艰苦奋斗主要是拼搏、进取、创新、胜利。是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和障碍的英雄气概。也就是毛泽东号召的:“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1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创业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江泽民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这六十四个字可以说是对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艰苦奋斗传统的历史总结,它赋予了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是新时期创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治范畴看,艰苦奋斗体现着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是共产党人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的政治品质,是革命和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艰苦是成事之本,奋斗是胜利之师。共产党人如果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政治上不仅会脱离群众,而且将永远丧失走向既定目标的正确途径。从这一意义上说,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政治法宝之一。
从作风范畴看,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共产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保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特色,不奢侈、不腐化,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自觉与人民群众同甘苦,这是党永不脱离群众、永远获得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保证。
艰苦奋斗精神在上述领域的反映,说明它是思想、政治、作风的有机统一,是开拓创新与艰苦朴素的辩证统一,也是艰苦与奋斗的辩证统一。在这里,艰苦朴素是条件,其内涵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而对艰苦朴素的要求是相对的。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继续战争年代物质极端匮乏的艰苦生活。奋斗是艰苦的目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没有饿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15)因此,奋斗是绝对的,无止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才是艰苦奋斗的根本目的。
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艰苦奋斗是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升华。艰苦奋斗来源于中华民族勤奋节俭、刻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美德。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上古时期即有“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格言,汉唐以来又有“后世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