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3周年之际,网易邀请到人民大学专门从事毛泽东研究的萧延中教授,请他从世界革命、西方历史学界和中国当代毛泽东研究三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政治学的解析。其中穿插了萧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和真知灼见。
八十年代的毛泽东热和毛泽东在世界革命中的惯性延承
主持人:欢迎大家做客网易新闻中心访谈聊天室。
主持人:同志们好,同志们上网辛苦了。听到“同志们”这个久违的称呼,已经隐约透出那个时代的气息和这次访谈的主题了。对,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13周年纪念日,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萧延中先生。
主持人:我手头上有一本书:《晚年毛泽东》,是我在十多年前买的,这本书的编著者就是萧老师。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它的印数,这本书在1989年1月印了第一次,5000册,我买的是第二次印刷1989年3月,中间仅仅隔了2个月,而它的印数就从5000一下翻到了70000册,这个数字对于一本学术性的研究书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我想问一下萧老师,从这个数字上似乎反映出当时在八十年代中期和末期,国内有一股毛泽东热,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毛泽东热是热在何处,热在何因呢?
萧延中:首先要说明一点,刚才主持人说我是研究毛泽东的专家,这个可能有点儿过了。我知道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在我们的圈子里应该是这样一种定义:有机会接触毛泽东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这样的学者在我们国家有,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样的一些专家,他们其实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作为高校的普通教师,我们也在做研究,更侧重的是一种理论上的研究。
萧延中:刚才你提到的问题,89年时这本书,其实当时编辑是在88年。因为这个书在当时情况下,我个人的感觉,毛泽东的研究能不能走向某种学术化?因为我们在大学里教书,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大家的直观的对于主席的判断。你在给学生上课时也不能仅仅讲你的感觉,这样就要有理论分析、范式、框架,要出主意,出之有据,这样我就出辑了若干比较学术化的文章,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当时没有想到这个书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出版社也没有意识到,出版了五千册,就是保本的。
主持人:仅仅是两个月就从五千翻到了七万册,在那个时代,可见大家对这本书,尤其对于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对毛泽东研究有多么大的热情。
萧延中:后来有很多朋友们告诉我,说这本书当时是中国研究毛泽东的一个转折点。从这样的一个研究视角,从学术化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评价毛泽东,有人认为这本书是第一本。所以在公众中间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主持人:对。因为这本书我在身边带了十多年,它第一次让我感觉到了用一种方法论,用一种理性的学术方法去研究某个历史现象和某个历史人物。而不是像我以前爱好的那样,纯粹是从自身感兴趣出发想去了解或者认识某个人,所以我这本书带在身边也就记住了您的名字。
主持人:然后在今年的9月9日,非常巧,我在凤凰卫视又看到您做的一个专题报道,名字我还记得,叫“解析毛泽东的生命密码”,当时我感觉您已经是在国内使用比较新的方法论,像心理学精神分析,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毛泽东同志这个历史人物。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毛泽东热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长盛不衰,它在“热”的本身有什么变化吗?
萧延中: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讨论,我建议。第一,有些学者我们也在一起讨论,后来八十年代以后的毛泽东热和文化大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以前毛泽东崇拜有没有什么关联,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萧延中:近些年来,关于毛泽东个人崇拜的主题研究,在我们的文章中间不是很多,但是这样的一种探讨愿望和一个学术研究的指向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我们看到一个政治领袖被整个民族放到那么高的一个位置上,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多见的。尤其是在毛泽东去世三十年以后,他的影响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在持续地有一种升温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很罕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