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朱与墨(湖南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正文
湖南一师对张栻书院教育思想传承和成功
2009-06-21 10:42:26
作者:朱与墨、刘哲明、肖霄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二、张栻性善论的教育思想及其在湖南一师的传承 
    性善论是张栻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张栻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的,由于后天环境不同,由于禀气偏正、清浊的气化过程不同,故人之性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善恶之别。气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后天人为的过程,善与恶关键就在于人如何为,人为可使之为善,亦可使之为恶。由此可见,或善或恶不是先天的,不是性之本然,是后天人为形成的,这就为教育倡行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4]据《孟子说》、《郴州迁建学记》等文阐述,他从其性即太极的本体论和性善、情恶的人性论出发,提出“循性本然”、“化欲反初”的教育作用观,教育的意义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完全恢复人的“纯粹至善”之本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气质之性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善,教育就应当变化气质情欲,排除蔽善为恶的各种影响,使其复归本初的善性。他从外在的客观原因和内在的主观原因解释了人为什么要受教育和育人德为先的理念。
    湖南一师坚持“三育并重,心身并完”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学校重视德育操行的日常考评,把德育放在了突出位子。学校对操行考查规程特别详细,颇具特点。操行考查注重学生日常表现和平时言行,考查分甲、乙、丙、丁四等,丙等为及格,获甲等由校长亲自给予奖励。而且操行的考核结果与学业成绩结合,决定学生的升、留级和是否准予毕业。值得一提的是对智力的考核学校细分了10项,而没有只看学业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智力优劣。
    三、张栻传道济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在湖南一师的传承
    张栻继承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对前来就学的弟子们说:“侯(指刘珙)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 [5]可见,张栻认为书院所要培养的学生,决不是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禄蠹,也不是沉溺于言词之工的书呆子,而是能够担负起“传道而济斯民” 使命的经世人才。张栻的人才标准一是“传道”,一是“济民”。南宋偏安于江南,社稷将倾。张栻重视传道、强调济民的人才目标是重在培养治国安邦、济世用民的“实用”人才。
    湖南一师知名的校长谭延闿、孔昭绶等知名校长和杨昌济、徐特立等知名湖湘教育家很好地继承了张栻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思想。孔昭绶在湖南一师推行军国民教育就是很好地体现。还如杨昌济任湖南第一师范修身与教育学教员时,立志“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欲苦觅人才,得而教之。他发现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一批有志人才,他辅导他们成了读书会、哲学兴趣小组,指导他们成立“新民学会”,杨昌济传授为人之学、为国之学,为世界之学:“一人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一个之我,肉体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最终培养了治国安邦、传道济民的毛泽东等一批英才。
    四、张栻丰富的教学和治学方法及其在湖南一师的传承
    尚志贵恒  张栻在书院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志向的培养。他继承我国古代学者对这一思想的论述,对其进行发挥与提高,形成了他独特的学习志向层级观,“若志不先立,即为自弃,尚何所进哉?”[7] “故学者当以立志为先,不为异端訹,不为文采眩,不为利禄汩,而后庶几可以言读书。圣贤之书,大要教人使不迷失其本心者也。”[8]“九思思之,谓人之有志,不能持之,使常自觉,其所在往往遇事则为气所使,颠倒失次,而不能制,与不自知其所以然者,皆志不定故也。使其志常定于内,昭然不乱,必不至遇事而失措矣。故志不可不持,持之久而熟,则必须自知,以心验之,未见其为私。”[9]并通过“掘井九轫”的故事说明立志和恒心的重要。
    湖南一师教师杨昌济在立志抱负、为崇高理想奋斗、读书治学方法、身体锻炼和经世实践方面对学生言传身教。教学生行事要有坚忍精神,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以久制胜。毛泽东求学湖南一师时深受影响,决心“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无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 [10]这些精神后来影响着毛泽东和中国的革命,如毛泽东后来的《论持久战》的思想。
    致知力行  张栻认为知行双方是互相联结、互相促进的。他指出:“致知力行,互相发也。盖致知以达其行,而力行以精其知,功深力久,天理可得而明,气质可得而化也。”[11]致知是为了付诸实行,力行是为了深化认识,在二者的不断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不断得以深化。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精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张栻正是从这个人类认识的过程规律来论证知行互发的。张栻强调知行双方在认识的过程中互相依赖,缺一不可。不能偏重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颇。张栻继承《中庸》传统的学习五阶段论思想,即把学习分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五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相互启发、相互支持的,日积月累,所见越发精深、践履越发牢固。一方面重视践履,提出“学贵力行”;另一方面也重视致知,否定“只务践履”的做法。要想获得对事物一个完整的认识,就必须知行并重,既要重视知又要躬行实践。黄宗羲称其“见处高、践履实”。[12]
    湖南一师早期推行巡回讲演制度,注重社会调查,即学校派专人(教师和学生)到招生辖区范围的小学进行教育调研、社会调查,把社会调查结果作为完善、改良学校教育教学的依据。学校的修学旅行、假期修学、巡回讲演等重视社会调查能力培养的制度,引导和培养了毛泽东等学生向社会实践学习的良好习惯。他注重除了会读“有字之书”外还要会读“无字之书”。1917年暑假,他邀萧子升进行修学旅行;1917年寒假,又与陈绍休走访了浏阳市铁炉冲一带;1918年夏初,还同蔡和森游历了洞庭湖滨的岳阳、湘阴、沅江等地。这些都是毛泽东致知力行、主张读无字之书的具体实践。游学、社会调查既锻炼了毛泽东的社会调查能力,更增加了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后来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革命和农民问题的准确定位都离不开毛泽东在湖南一师锻炼和养成的社会调查能力和习惯
    循序渐进 学思并进  张栻还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把教育内容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层次,并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安排教育内容。他在《邵州复旧学记》中指出,“小学”主要学具体直观的“事”,即“形而下者”,“大学”主要穷究事物抽象的“理”,即“形而上者”。“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以具体的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训练为主;“大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知”,即小学所学的事之“理”。张栻认为学习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认识符合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就必须反对好高骛远、贪多求全。
    张栻还继承和发挥了孔子学思相结合的思想,从而提出学思并进的观点,又进一步提出“学源于思”的观点,对于学与思的关系(下文中“下学”就是学,“上达”就是思),“舍实理而驾虚说,忽下学骤言上达。扫去形而下者而自以为在形气之表,此病恐不细。正所谓欲辟释氏,而不知正堕其中者也。” “圣人教人以下学之事,下学工夫浸密,则所为上达者愈深,非下学之处又别为上达之功也。 [13]
    早期湖南一师知名教师徐特立向来主张读书要彻底消化注重效果。当时一师学生有课外自习的风气,但在自由阅读上存在一种贪多求快,不求甚解的毛病,因而读得多,忘得快,效果不好,为保证效果而贵少贵精,提出”读书首贵择要”;为此他倡导“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知名国文教师袁吉六教诲学生“文章妙来无过熟”,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的“四多”读书法。毛泽东很好地领会和实践,并领悟到“学问”二字,秘诀在于“勤学”“好问”。
    知名教师杨树达在教学上的最大特点是循循善诱和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性的思考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反对墨守前人的陈说,极力主张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建立自己新的见解和理论。他经常告诫学生:读书治学,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党同伐异,凡是人家说得对的,都应当兼收并蓄,广泛吸取其中的营养,不要死记硬背,因循守旧,而要归纳分析,找出规律;不要躺在已有的陈说上,而要推陈出新,有所前进。对于学生取得的创见性成绩,或者印成讲义,或者给写序文,加以推广,以至对学生的一字之识、一得之见,都十分珍视,予以赞赏。他反复向学生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
    博约相须  对于治学范畴,张栻提出了博约相须,先博而后约的观点。他指出:“博与约实相须,非博无以致其约,而非约无以居其博。” [15]张栻认为博约双方缺一不可,但博是手段,约是目的,没有博便不能达到约,没有约则博而无归,张栻在以求约为目的的前提下,主张广泛学习,“稽之前古,考之当今”,“朝夕从事而学焉”,掌握广博的知识,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然后由博返约,在积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得到精深的学问,并掌握道与理。
    早期湖南一师知名教师黎锦熙任湖南一师历史教员,他指导学生读《群学肄言》讲授西方的学科分类,指导学生读书要有计划、有秩序进,如先近后远,克服偏科,先博后约。认为“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要注重各门科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知名教师周谷城给学生记忆最深的,还有关于读书方法的教诲。他说,读书讲究博大精深。博大指阅读范围宽,古今中外,要无所不读。读得越宽,理解就越深。博大看起来会分散精力,影响精深,其实恰恰相反,只有博大了,眼界宽了,才能真正深入书的精髓。反过来,精深也有利于博大。在一个领域精深了,再涉猎别的领域,很快便能入港。一个领域接一个领域地拓宽,知识便博大了。这段教诲,随着岁月的增长,学生们越来越体会到它的精辟。[16]
    教学相长  张栻继承并发展了《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提倡师生之间应该互相讨论、共同切磋、相互启发。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树立了自由讨论、互相辩难的学风。张栻在书院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些学术上重要的、有疑难的问题,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在《南轩集》中就有很多答复学生、相互切磋的记载,如与高足彭龟年、游九言的讨论等。教师不能以一种“欲人师己”的好为人师态度进行教学,若此就会形成骄傲自满的不良习气。要以自己修明的学问来诱导学生,并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答问、论辩中,可以使师生双方互相启发,从中受益。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光焰与洗礼——湖南一师与五四运动
·下一篇:伟人长于此,必有其原因——毛泽东母校早期师范教育成功原因论纲
·刘鸿翔、朱与墨:湖南一师教旨的湖湘文化品格及其对党建的贡献——纪念毛泽东求学湖南
·伟人长于此,必有其原因——毛泽东母校早期师范教育成功原因论纲
·朱与墨:伟人长于此,必有其原因——毛泽东母校早期师范教育成功原因论纲
·朱与墨、刘哲明、肖霄:湖南一师对张栻书院教育思想传承和成功
·光焰与洗礼——湖南一师与五四运动
·朱与墨:光焰与洗礼——湖南一师与五四运动
·湖南一师“蹈海三仁”
·朱与墨:湖南一师“蹈海三仁”
·青年毛泽东法律思想探究
·朱与墨:青年毛泽东法律思想探究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我支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
“香港青少年红色之旅福建行”旅行团来我馆参观交流
特稿:仰望中条(图)
王放:仰望中条(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周恩来风采》摄影展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开展(图)
文艺表演进军营 唱响军民鱼水情(图)
我带砳砳逛南京(组图)
请给有碍观瞻的景观“理理发”(组图)
陈诗颖:信阳师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革命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