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湖南长沙 410002)
摘要:张栻在城南书院八年教育实践,积淀了城南书院教育圭臬。历经千年,被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传承发扬,其成果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别历史时期以井喷式出现,成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奇观。
关键词:张栻 城南书院 教育思想 湖南一师 传承 发扬 师范教育
作者简介:①朱与墨:(1972-)湖南永兴人,湖南第一师范法学讲师,法学硕士,研究知识产权法和湖南一师校史等。②刘哲明:(1968-),湖南长沙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矫正教育系,教育学学士,研究教育学。③肖霄:(1975-),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法学讲师,法律硕士,研究湖南一师校史等。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人才培养与湖南早期师范教育研究”(07YBA062)阶段性成果。
一、张栻与城南书院
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城南书院,为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浚、张栻父子所建。张栻幼承庭训,好学深思,除了深受家庭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之外,还深受父亲张浚抗金的军事和爱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还收父命前往衡山拜见胡宏为师,问河南程氏学,“遂得湖湘之传”,成为“卒开湖湘之学统”胡宏的得意弟子。
从1161年到1168年,张栻担任城南书院主讲或山长,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学术影响和优良的教学方法,引聚一时才俊。湖湘学派的声誉鹊起,引起了理学南传福建的另一大师朱熹的关注,他不远千里前来理论。乾道三年(1167)秋八月,朱熹在弟子范伯崇、林择之的陪同下,由福建崇安赴湘,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九月初抵达长沙,会访张栻,受到张的热忱款待。朱熹在长沙逗留两个多月,与张栻就理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中和、太极、知行、仁说等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其场面之热烈、辞锋之锐利、态度之恳诚、听者之广泛,前所未有。据清王懋竤《朱子年谱考异》载,范伯崇说“:二先生论《中庸》,三日夜不能合”,甚至城南书院同床共寝,“妙语夜连床”。两人的辩论,主要是结合讲学进行。他们在会讲之日,大设讲坛,听讲者蜂拥而来,据称:“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通过讲学辩论,他们不仅切磋学问,求同存异,去短集长,促进交流,彼此敬重,增进友谊,而且启导后进,教泽方布,影响深远。朱熹对这次会讲印象极深,受益颇多。他说:“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1]朱熹与张栻在城南书院彻夜长谈,在岳麓书院设坛会讲,张栻用学问折服了朱熹,两人相见恨晚,朱熹在湖南流连忘返,并在城南书院十景,各唱和诗10首。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学术交流的崭新形式。
张栻的著作大部分写于主持城南书院和主讲岳麓书院期间。朱熹对张栻的学识、人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南轩文集•序》中认为,张栻的学问“合周(敦颐)、程(颢、颐)、张(载)、邵(雍)性道之渊源,天人之精蕴,而独深其奥、抉其微,与诸子相发明”。[2]张栻深孚众望,后来成为湖湘学派的领军人物,其学问除令“东南三贤”另外两位深为叹服外,学者全祖望也指出:“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向使南轩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 著名诗人、思想家杨万里评价张栻说:“名世之学,王佐之才”。 [3]城南书院因张栻而盛极一时,学子多时达三千人。劳崇光在《城南书院赋》中有这样的描绘:“物态凝眸而盎盎,千古灵区;弦歌入听仅雍雍,一方雅化。”盛赞城南书院为求学藏修胜地。城南书院成了湖湘文脉渊源、文化之渊薮,湖南昔贤过化之地。张栻在城南书院的八年教育实践,积淀了城南书院的教育圭臬,被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1903-1927年)继承和发扬,为早期师范教育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城南书院人才积散的场聚效应,为后来湖南第一师范的师范教育人才辈出做好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