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远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绥芬河市原副市长宋雪花的陪同下,有幸来到了远东铁路记忆馆参观。
在我国,事件类的博物馆,通常称之为纪念馆,或者陈列馆居多,称为“记忆馆”的鲜见。记忆是什么?记忆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它代表着对过去经历的感悟、印象和经验的累积。鉴于远东铁路已经成为一个过去式,它给人们留下的是一些珍贵历史印迹。如此看来,称为“记忆馆”似乎未尝不可。
远东铁路记忆馆坐落在绥芬河火车站候车室内,位于绥芬河市站前路38号。这个小小的火车站候车室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凡一个人、一个事物上了百年,都会得到人们的尊重,都会引以为傲。譬如某某百岁老人,某某百年老校,某某百年老街,某某百年老店,等等。
这座小火车站可谓历史悠久,跨越百年。据了解,该候车室始建于1899年,俄罗斯人称之为“边境站”。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正式运营之际定名为绥芬河站。该站是中东铁路中国境内东部线的终点站,过境便于与俄罗斯铁路相接。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时曾受损毁,后经修复,其形状和规模一直保持到现在。至2015年12月,这座火车站在开启116年后停止了使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该建筑物为中东铁路遗留的唯一室内大跨度钢梁屋架站舍,是中东铁路的重要历史见证物之一。
这座百年老建筑物迄今仍然保留着它的历史风貌。外形是黄白相间的色彩,进站门很小,主门的后方有一座高高的方形尖顶塔楼,方形立面上映有红色的铁路标志,尖顶处有一个红色的五角星图案,显得十分的突出和鲜亮。站门外左侧新修筑了一个平台,上面放置着一个抽象的火车轮毂和车厢,前置7个立体哑光大字:“中东铁路记忆馆”。这种既尊重历史建筑物的原貌,又简单扼要地突出展馆主题的布展做法,令人不禁拍手称道。
绥芬河火车站旧址门前广场一角
走进展室内,迎面第一个展项是一个精致小巧的展馆主题匾牌,上书写“中东铁路记忆馆”几个大字。与室外装置上的馆名完全一致。这里的重复是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一类的展览都是主题展览,重复强调主题,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深化对主题的记忆。不过,这里采用的重复手法却是不一样的,外面的是轮廓粗放和低调收敛式的,里面却是彩色、精美、雅致的工艺作品。
展室内精致小巧的展馆主题匾牌:“中东铁路记忆馆”
第一展室是把拱形钢梁相对高大的原侯车大厅变为展览序厅,迎面利用高差做成了三个前后不同高低错落的立体展示空间。其中,最远最高处有半圆形高窗的候车室墙壁塑形;中间第二层级是用黑色的基座,托起一个紫铜质地的火车抽象雕塑;最前面最低处是用发光的玻璃墙体,塑造出中东铁路一纵一横呈“丁”字型的铁路线路图模型。如果说,展陈是一个空间的艺术,这座小小的展馆,在空间利用上动足了脑筋以寻求效用最大化,并充分突出了展示主题。
原侯车大厅变为展览序厅
这座小馆,以小博大,陈列的却是一个大主题,即中东铁路的全史。在展墙、展柜和展台上,有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等丰富的史料文物,力图把这段历史说清楚,说明白,说透彻。有人这样说,展览是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教益,给人以难忘的记忆。我想,这座小馆是具备这样的初心与使命的。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历史上又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日俄战争结束后称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曾经作为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全长1479.3公里;南支线从哈尔滨至大连旅顺口,全长1009.9公里;构成一纵一横“丁”字形铁路网线,合计总长为2489.2公里,是当时中国境内最长的铁路,也是中俄合筑的股份制大铁路。当时的投资总额为1000万两白银(卢布)。其中,清政府投资500万两,俄方投资500万卢布,中方出任督办,俄方出任铁路管理局局长。1898年3月初,在《中俄密约》的框架下,李鸿章和张荫恒又与俄方签下了《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同年5月,许景澄又在圣彼得堡与俄方签订了《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简称《旅大租地条约》),决定了哈尔滨至旅顺南支线铁路的诞生,为一纵一横“丁”字形大铁路完成了最后的法律文本。这种法律文书的签订和铁路人士制度性的安排,也是弱国无外交情形的充分体现。
绥芬河是中东铁路东部端点站,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对远东铁路全路运营和进出关管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几何时,清王朝海关衙门设立于此,进出关客货和商团代办皆云集在此验关通行,各国使团代办也在这里驻所。一时间各国旗帜飘扬上空,民间有人一度戏称绥芬河为“旗镇”。
中东铁路从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始,至绥芬河入境为第五站,铁路建设施工方简称为“五站”(前四站在俄罗斯境内)。俄罗斯人将其与俄罗斯境内的格罗杰科沃同称为“勃格拉尼其内娅”,意为中俄两国边境之城。由于站名为绥芬河(意为“锥子”),我国行政区划依此站名定为绥芬河,即先有铁路站名,后有城市名。自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及开埠之日起,绥芬河就成为中俄两国边陲重镇,成为连接两国的交通纽带和国际人士的居住地。在这里,曾经居住俄、德、法、韩、日及波兰等多国侨民及其俄方铁路工作人员,留下大批欧式建筑物,如大白楼、人头楼、东正教堂、三号隧道、宽准轨混行骑马线等,如今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展览还展示了红色文化足迹和红色文化基因,馆方称之为“传递红路精神”,其实我认为叫“传播红路文化”更为贴切,更为合适。当年,有瞿秋白、杨至华、徐特立、蔡畅、何叔衡等19位中共党员,从这里出境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会议。会后,又有周恩来、邓颖超、李立三、张国焘、向忠发、罗章龙、项英、蔡畅、邓中夏、杨之华等51位参加中共六大代表从绥芬河入境,还有部分在前苏联中山大学、东方大学的学生学成从后,从这里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据说,1928年冬,我党地下交通员赵毅敏、凌莎夫妇,在绥芬河买卖街(现通天路),以双合盛估依店老板的身份为掩护,分期分批地护送中共六大代表安全回国。
这个展览空间不大,但展陈的内容是丰富厚重的。展出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如百年前的哈尔滨、大连、牡丹江、满洲里、海拉尔等城市的历史图片,百年前的绥芬河街道、公园和部分历史建筑物照片;展出了部分珍贵的历史档案,如任命李鸿章为“大清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与俄国秘密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史称《中俄密约》的复制件;百年前绥芬河海关的“货物登记单”复制件等。展出了《洋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图表;《中俄铁路发展简史》图表;还展出了中东铁路各种构件、灯具、通行证等一批文物原件。
任命李鸿章为“大清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与俄国秘密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复制件
放眼全国许多纪念性场馆,包括一些比较有一定影响力的大馆、名馆的展陈,都不会写或者写不好结束语,常常是杂乱无章或者冗长啰嗦。而这个展馆的结束语写得既简洁又有政治高度,还给观众留有思考和想象力的空间。第一段开门见山地写道:“参观了中东铁路记忆馆,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中东铁路见证了东北所走过的曲折路程,也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它的诞生和运行,是外国列强强权政治的产物,也是清王朝弱国无外交的体现。”最后一段联系现实,联系当下,在提升政治站位中寄语未来:“中东铁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发展(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展陈这段历史,是为了让后人在了解这段铁路历史嬗变的同时,从中有所收获,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励我们每一位参观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加全身心投入到祖国建设中,用百倍的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给子孙后代留下充满希望的未来。”
远东铁路记忆馆的结束语
有位历史学家说过,记忆是对过去的重构,记忆是可以传承的。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奥尔兰多·帕特森所言:记忆“文化往往被比作一篇供人阅读和诠释的课文。”我坚信,绥芬河火车站旧址及其中东铁路记忆展,作为绥芬河市乃至中国东北的靓丽名片,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必将日益发挥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朱成山,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