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05年6月28日上午
采访地点:北京万寿路甲4号大院谢振华将军家
在首都北京一座爬满绿篱的二层楼小院前,有一个郁郁葱葱种满各种蔬菜的小园。但是,谁能想到拾掇这方菜地的主人是一位从放牛娃走上长征之路,七十年不忘农民本色,来自崇义大山深处的赣南赤子—谢振华将军。
一、从放牛到牵马,长征路过家门口
我们的采访就从他是怎样踏上长征之路开始。
谢振华说:长征是由于博古、李德错误造成的,实质上是战略大撤退。1934年最后一仗是在广昌石城之间高虎脑战斗,我所在红三军团负责阻击由广昌向瑞金进犯的敌人。高虎脑战斗连续打了三天两夜的阻击战,打得很惨……谢振华指着画册说:当时,我才18岁,是红五师十四团的政委。尽管我们的工事很坚固,前面挖了战壕,沟里埋了竹片削的钉子,但是双方力量相差太悬殊了,我们当时几千人受伤。
敌人原来想“八一”打到瑞金,广昌战役阻止了敌人,更好地完成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
我们问他还记得于都出发时的情形吗?
谢振华说:当时,于都架了很多桥。毛主席当时打摆子。过河后经过信丰、上犹、崇义。
崇义是谢振华的家乡。1916年9月,谢振华就出生在崇义上堡镇梅甲村一个世代贫穷的农民家里。这里不仅山青水秀,梯田如画,还是朱德、陈毅在三河坝失利后,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800多人,在这里进行“上堡整训”,开创了人民军队“支部建在连上”,“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部队做群众工作”的先河。年仅11岁的谢振华常常邀着小伙伴看部队训练和上课。
1929年,任农民暴动队长的父亲谢世骙被残酷杀害,13岁的谢振华,从放牛到牵马,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牵着一匹战马从村前过桥,没想到战马一脚踏空,卡在铺桥的两根原木之间。正在田里劳动的乡亲听到他的大声呼喊,闻声赶来帮忙,才把战马拉了起来。
我们问谢将军,你路过家门,有没有回去看一看。
谢振华说根本没想到,任务那么重。我就带了个口信回去。随着主力红军日夜兼行。
二、大小几百仗,难忘娄山关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指挥二渡赤水。2月18日,时任红三军团十二团二营教导员的谢振华和营长邓克明率二营为先头营,乘三只小木伐,登上赤水河东岸,为军团主力二渡赤水开辟通道。接着,谢振华率部进抵桐梓以南的红花园村,奉命攻占娄山关。
2月26日,部队得到被索尔兹伯里称为“可作为长征口号”的急行军命令:“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也必须准备走小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我们决不能损坏财物,因为我们还可能回来”。同一天早晨,贵州军阀王家烈也奉命率部队从遵义出发,试图在红军到达娄山关前将红军截住。中午11时,彭德怀命令部队跑步前进。官兵们都清楚,他们与王家烈的军队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在与时间赛跑。红军要不抢先攻下娄山关,就会两面夹击,腹背受敌。
26日下午3时左右,红军仅比敌人提前几分钟,占领了娄山关。真是争分夺秒,飞兵娄山关。当彭德怀登上山顶,拿起望远镜,发现公路上的敌军离他们只有几百米远。
谢振华将军告诉我们:“长征途中,仗打了很多,大大小小几百仗,印象最深的是打娄山关。占领娄山关后,敌人疯狂反击。我和二营营长邓克明在阵地上召集四、五、六连连长开会,决定由“模范红五连”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