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入乏力导致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软弱性。教育经费总量虽有较大增加,但只能维护保证教师工资的水平,不少学校的设施设备经费和行政办公经费无从着落。教育资源浪费与教育投入不足同样突出。教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科教兴市的基础十分脆弱。一些乡镇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几乎为零,甚至连仅有的电影院也被卖掉,或挪作他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已趋空白。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因经费没保障也很难开展。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费只能保吃饭,很难谈得上发展。文化工作中“两个效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各地的图书馆建设投入不足,无论在图书的数量、档次,以及图书管理上都明显落后,无法适应资料管理信息化、图书管理电脑化的发展要求。不少乡镇找不到书店。文物保护、挖掘整理民间艺术等,均苦于经费短缺而难以经营管理,一些珍贵文物被破坏、散失在所难免。科普投入结构单一,并长期偏低。有的县城连科普画廊也没有,形成了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越是需要科普的地方,越是没有条件开展科普工作。与科普工作的落后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封建迷信、赌博等愚昧活动日趋泛滥。农村广播网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已难以落实,致使广播在农村中的覆盖率较低。有些地方的宣传部、文明办连日常运转还很困难,创建活动又没有专项经费,难以发挥应有的协调指挥功能。
3、投入不到位导致形式主义蔓延。各项事业要发展,创建活动要开展,还有各种检查评比,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物质保障。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来自各方面的检查评比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有些地方本身的基础又十分脆弱,实现达标困难重重。问题也随之产生,主要是基层、单位不是从着力于拓宽渠道想办法解决投入问题,而是消极地采取应付检查评比,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甚至出现腐败现象。有的把有限的投入用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精神文明主体建设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问题越积越多。有些投入后管理不善,造成极大浪费。如某县环卫经费按每平方米4.5元,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但调查中反映,环卫工人不扫地,扫地的不是环卫工人,城区环境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反映了专项投人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主渠道投入与多渠道投入并举格局
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投入的方向来看,宏观方面包括科教文卫体、宣传、广播电视、市政建设。微观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设施建设:(1)环境设施,包括道路、排污、排水、市容、卫生等;(2)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公德馆、电影院等;(3)公益设施,如公共交通、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园林绿化、灯光夜景、殡仪馆等;(4)创建设施,如创建文明县城、村镇、行业,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单位、学校、示范窗口,文明安全片区等。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根本出路在于主渠道投入与多渠道投入并举,做到拓宽渠道,增大总量,用好管好,发挥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