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入方向的不合理性。最突出的问题是投入方向随心所欲,不讲究科学论证,不考虑长远利益。而是随大流,随形式主义摆布,应付检查评比,投入方向不对路。有些投人取向缺乏整体和全局观念,缺乏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影响投入的实效。有些投入不切实际,一味贪大求洋,一个项目建了多年却无法投入使用。有的层次过低,建了拆,拆了建,造成重复建设。有些投入管理跟不上,或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造成浪费,或失去其应有价值。
3、投入体系的不确定性。依赖政府投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主渠道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地方,有限财力大多用于保工资、保办公,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难以保证。多渠道投入虽已起步,但其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而且,越是财力不足的地方,多渠道投入的起步越慢,总量越小。行业投入因其经济状况及重视程度不一而差异较大。“三胞”捐资受各地人文资源和投资环境的限制而有区别。群众投入受其本身素质以及收入水平较低的制约,加上引导不尽到位而不够明显。这些方面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4、投入政策不够明朗。精神文明建设多属意识形态范畴,投入政策的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这一方面却是薄弱环节。对有些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是否列入财政支出预算,比例多少;企事业单位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入文明建设的经费能否进入成本核算;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和外资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应有哪些激励措施等等。凡此种种尚不明确,不可避免地导致实际投入时的随意性。如对于土地开发虽已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但没有具体政策规定如何落实配套措施办法。外资介入或市场运作因缺乏政策机制保障,外商或业主基本无人敢涉足其中,多元投入的格局难以形成。
三、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的弊端分析
1、总量不足制约着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总量缺口很大,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中心城市建设投入幅度大,各县(市)投入相对较小,村镇投入更是微不足道,不少农村十几年面貌依旧。县级不少部门的建设资金缺口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数千万元,对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发展提高就自然搁在一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相当薄弱的物质基础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