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五璺墓出土大量珍贵的遗物中,青铜器上的铭文至为重要,里面不仅有中山国历史的记载,而且还有一部分反映其他诸侯国的内容,对于填补历史空白和澄清一些争论不定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十五连盏铜灯
璺王九鼎中的首鼎--铁足大鼎共刻铭文469字,为璺王所作;癯龙饰方壶刻铭文450字,为璺王命相邦司马用所作;铜圆壶上刻铭文204字,是继承王位的嗣子子咨为悼念先王所作。这三件青铜器被学者们合称为“中山三器”,上面镌刻的文字,工整规矩,修长秀丽;笔画横直竖刚,圆孤流畅;刻工技艺精湛,刀法娴熟,刻划粗细、深浅洗练自如。这样的长篇铭文,在战国铜器中极为难得,一方面为研究汉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增加了重要的新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欣赏和研究战国文学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都泛称为胡,中山即是白狄胡人所立。早在王璺墓发掘之前,当地农民于墓前平台上,曾拾到一件战国时期铜胡服俑器。此器应系盗墓者由墓中盗出后遗失之物。它使我们得以见到戎狄的武士形象。器高4.5厘米。俑头披散结小辫,面部突起,眉骨和颧骨较高,双足并拢,身下蹲,上身扭向左侧,挺胸昂首前视,右手扶左膝,左手压右腕。上身穿窄袖左衽长衣,衣长至臀部,饰回纹或涡卷纹。腰系宽带。下身及双脚赤裸、肌肉丰满。左右胸部有泡饰,窄袖紧口,左衽有纽结或小勾结。
当时中原人的衣服为右衽宽衣大袖,宽大的特点不便于行动。所以赵武灵王为夺取“胡地中山”,提倡“胡服骑射”,他把胡服视为能否成大业的重要因素。胡服具体什么样,从这件戎狄武士俑的上衣形象就一目了然。再有俑的下半身赤裸,反映戎狄文化的落后,与中原人生活习俗的不同,所以在记载他们事件的历史文献中,多有歧视。
同时,在中山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小玉人,向我们展示了狄人女子极富特色的装束,她们身着各式花格长裙,束腰窄袖,头结角髻,其形象与当时中原女性的服饰迥然不同。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中山土地狭小,人口众多,人民性惰卞急、耿烈、刁悍少虑、勇武豪侠,多靠商业投机取利为生。男子相聚在一起游戏、娱乐,放荡冶游、悲歌慷慨,擅长作些精巧别致的东西。他们相貌英俊,相当一部分人从事歌舞杂戏谐谑的职业。这里的女子也有不同寻常的表现,一向以美貌闻名,擅长弹奏琴瑟,能歌善舞。凡是富贵人家、各国君王后宫,不论有多远,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司马迁认为中山人之所以有这些独特的风尚,是因为有商纣王“淫地余民”的遗风。中山南部的沙丘正是商纣王大搞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昼夜淫乐的故地。《太公六韬》说当时相聚乐戏的共有三千余人,如此的场面和气氛,的确不能不对后世产生长远影响。直到汉代,这里依然是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人们依然是“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田筹不修”,男女都喜爱装扮自己,富贵人家自不待言,就是“家无斗筲”的穷人也是“鸣琴在室”(见《盐铁谈.通有》),琴瑟之类的乐器普及率之高,是其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说中山是个艺术的民族,真是一语中的。
遗憾的是,那深沉悲壮的歌声、那婉约清丽的琴声、那婀娜多姿的舞步我们已无缘倾听和欣赏了,只有属于两千三百多年前那个国家精美绝伦的遗物,还留在我们的视线中,在不时地提醒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个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个盛极一进的国家--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