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和赵国世代为仇,经常发生战争。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强兵富国消灭中山。公元前306年赵联合燕,采用南北夹击之势进攻中山,经过多年的激战于公元前296年占领了中山国,中山王子咨奔逃齐国,很快客死异乡。赵国立了一个傀儡尚作国王,一年后就把尚遣送回白狄老家陕北肤施。从此,白狄人再也没有回到太行山脚下,重建他们的家园。

国王璺墓
璺是20世纪中国考古百项重大发现之一。
中山国王璺生于公元前344年,公元前328年成为中山国第五代君主,是一个略有武功,奋发图强,大有作为的君主。他伐燕攻赵,国力空前,使中山国一时跻身于强国之林。他36岁去世。璺王生前耗费巨资为自己营建陵寝,制作玩物,生活奢侈。仅他死后的妾、婢陪葬就有6人之多。随葬品一万余件。
战国时期国君修筑陵墓往往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墓上的封土(称为丘)像山一样高大,广植的树木如森林般茂密,墓地上的屋宇似宫殿般壮观。墓也不例外。经过两千多年风雨的侵蚀,其状尚是墓道南北长110米,封土丘东西宽60米,高达16米。当年在墓丘顶上建有面阔、进深均为5间的大殿堂,也就是供墓主人享受祭祀的享堂。墓丘中腰建有单坡顶的两层回廊。其外观宏伟壮丽如高楼。这种高台式建筑在当时中原各国曾极为流行,在中山国都灵寿城内,宫殿区南部共有三处这种高台遗存。
将封土和填土清理掉后,便呈现出巨大的墓室。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分椁室、东库、西库、东北库四部分,并有南北双向墓道。墓室南面建有三层平台,这里有两座车马坑、一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墓室的东、北和西北部封土中还有6位陪葬者的墓坑。就是在以上这些地方埋藏着我们今天在博物馆陈列室里看到的那些奇珍异宝。

椁室是埋葬死者、放置棺椁的地方。王璺墓椁室平面呈“亚”字形,共深8.2米,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55米。最外一层为积石,这种杂乱的石料产地不一,应该是国王由各地征集而来,其间还填以容易滚动的卵石。在当时的情况下施工一定非常困难,但却垒砌得十分整齐,这说明构筑墓室的工匠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准和丰富的经验。用这种方式来封闭四周和顶部是为了防盗,然而却防不胜防,在璺入葬后不久便有了盗墓者的光顾,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大火,无情的大火几乎将这里的一切都化为灰烬。
东库主要随葬青铜生活用具;西库主要随葬的礼乐器、玉石器和陶器;两个车马坑和一个杂殉坑共葬有车10辆、马30匹、颈带金银项圈的猎狗骨架2具,同时出土的还有兵器、便于拆装的帐篷构件等,由此来看璺还是一位喜爱田猎的君王;葬船坑中一共有三小一大四条船,这是当时中原地区绝无仅有的将船用来随葬的,船上用于伎乐演奏的编钟、石磬、鼓等一应俱全,《吕氏春秋.先识》上曾说“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民风如此,似乎国君也未能免俗,即使行船水上,也不忘歌舞相随。
璺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为两千三百多年后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山古国的机会,顺着这一条条文物线索,现代人的触角慢慢地伸入到了那个烽烟四起、征战无休的白狄人国家,去探访他们的生活: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思想的、文化的、艺术的、科技的……
文化与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