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选登 >> 第一卷 通讯员之路
93.不自满
作者:王开忠
浏览次数:
2024-11-07 11:51:48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不自满,是说通讯员对自己所写的报道和文章不要满足,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不要满足,永远精益求精,永远不断攀登,永远力争上游。

    第一,对取得的成绩不要自满。

    通讯员的工作往大的方面说,是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奋斗的,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在这个大目标面前,每一篇报道和文章的刊登、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显得那样渺小;往小的方面说,通讯员都想在写稿方面有所作为,在这个人生目标面前,每一篇报道和文章的刊登、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是前进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自足、止步不前。我曾看到一位通讯员刊发一篇好的文章后非常高兴,拉着一些朋友到饭店大吃一顿,过后工作有些松劲,说要“歇几天”。当然,刊发了好的作品高兴一下是应该的,是正常的;吃一顿、喝一顿也无可厚非,但不能沾沾自喜,中途停歇。那种认为刊发了好的作品、取得了一次好的成绩,可以“歇几天”的想法不可取。为什么?因为你想“歇几天”,那么你在这几天中思想上就放松了抓新闻的那根弦,就会耳不聪、眼不明,很可能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从你身边、从你眼皮下溜走了。

    几十年来,无论是某一天刊发两三篇稿件,还是某一天上了中央大报头版头条,我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从没有“歇几天”的念头。我是这么认为的,一天刊发两三篇稿件,那只是某一阶段写稿多,或偶然碰到同一天发表;上了大报头版头条,不一定说明你的水平一下子上升了多高。在新闻工作征程上,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途没有停歇站。有了成绩,一定要做到喜悦而不自满,高兴而不松劲,坚持一切从零开始;一定要做到思想不松、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干劲不减,只有这样,才能永往直前,不断取得新成绩,攀上一个高峰又一个高峰。

    第二,对稿件的质量不要自满。

    一般说来,高质量的稿件往往来自认真的修改(当然也有别的因素)。一篇报道或文章的初稿写好后,只能算是一个毛坯。要使其变为有用的成品,还需进行加工,一遍、两遍,以至许多遍的修改。自古以来,一些有作为的人从来不自满,对自己的文章总是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常常是花在修改上的时间比写作的时间还要多。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到了晚年,想把自己的文章编成一个集子,重新修改,非常认真,经常改到深更半夜。他对夫人说:“我的集子是要给后人看的,我所以这样认真修改,就怕文章里有毛病,怕后人笑我!”他的《醉翁亭记》中的佳句“环滁皆山也”,就是反复锤炼后定稿的。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翻阅一下鲁迅的手稿、日记、书信,到处可以看到修改的痕迹。1931年2月,鲁迅写《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第五、六两句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1933年2月,鲁迅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引此诗时,却把“眼看”改成了“忍看”,“刀边”改成了“刀丛”。著名的《自嘲》那首诗也是这样:“破帽”原为“旧帽”,“漏船”原为“破船”,“冷对”原为“冷看”,都是后来改成的。

    毛泽东同志更是重视文章的修改,他说,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毛泽东同志的很多文章都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产生的几个宪章和宣言,他亲自校对,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事实说明,即便是一些细小的地方不注意修改,也会影响到整个报道和文章的质量。近些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我接触过一些评委,有的同志曾对我说过这样的事:有的新闻单位推荐来的一些作品,就全篇来讲,写得相当不错,但因为其中有些地方文字粗糙,结果名落孙山,其实,这些作品如果在发表前认真修改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被评上的。一些评委常对有的好报道、好文章仅仅因为文字方面的一点瑕疵而没有评上好新闻而感到惋惜和遗憾。

    我在这方面也是有深刻教训的。开始写稿不大注意修改,有时稿件写好后看都不看就发走了,有时修改一两遍就感到满足了。有一次,铁道兵报的一位编辑对我说,“你有一篇部队施工的稿件本来是可以见报的,而且还有可能上头版头条,就是有两处文字表述不清楚,还有一个数据前后矛盾,当时和你联系,想核实、修改一下,打了两三天电话都联系不上,放了几天失去了时效,实在可惜。”听了这话,我心疼得要死,因为当时我在连队当战士,只在一家小报上登过一篇小稿子,而且仅有豆腐块大小,还被排在三版最下边,头版头条的文章没登上,到嘴的“肥肉”滑掉了,后悔了好几天。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对自己的稿子再也不马虎了,写好后,至少修改三四遍,最多修改了二十多遍。2012年,我写了一篇名叫《村路》的散文,投到《人民日报》后我还在不断地推敲里面的文字,后来又改了两遍,改一遍给编辑发一次,直到发表前两天还修改一个地方的数字,给编辑添了不少麻烦,我再三向编辑同志道歉。

    从我多年的实践看,修改稿件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看主题鲜明不鲜明,二看标题引人不引人,三看观点正确不正确,四看材料有用没有用,五看结构严谨不严谨,六看语句通顺不通顺。

    这里我单说修改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报道和文章如果有了美丽的“眼睛”,就可以把读者吸引过来。《春风吹暖玉门关》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日思夜想地琢磨了十几天、修改了很多遍。

    2001年4月上、中旬,我作为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督查组成员,陪同中组部一位部领导到甘肃农村调研。当时,祖国内地已进入初夏,河西走廊的春天却姗姗来迟,杏花、桃花刚刚开放,胡杨、红柳刚抽新芽,一派初春气息。与大自然协调的是,那里的广大干部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振奋了精神,努力带领人民发展生产、发展先进文化,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像春风,吹进了河西走廊百万人民的心田。于是,我联想到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那时年年征战,边塞荒凉,“春风不度”,如今换了人间,充满生气,“春风已度”。“春风已度玉门关”,成了我最初确定的标题。但是,过了几天我转而一想,感到“春风已度玉门关”不如“春风吹度玉门关”好。因为“已”在这里是副词,“吹”是动词,“吹度”比“已度”的意思进了一层,更能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教活动给这里带来的“春天气息”。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又联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经作者再三推敲最后确定的这个“绿”字,把春天的江南美景和春风的关系表达得是那样的巧妙,我何不用“春风吹绿玉门关”!绿色象征着生机,象征着活力,“吹绿”比“吹度”的意义更深了一层。

    当时,玉门关内外,寒气未尽,人们依然要穿毛衣。但当我在第二天中午看到农田里干部群众意气风发,积极忙于春播春种,一派热气腾腾景象时,一个“暖”字跳进我的脑海:“春风吹暖玉门关”!

    一个“暖”字,将标题的含义大大向前引申了一步。从实意来讲,玉门关暖和之时,那里的植物自然也就绿了;从寓意来讲,那里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不仅使干部受教育,增添了工作热情,而且使群众得实惠,干部们解难题、办实事,温暖了广大群众的心。一个“暖”字,涵盖了多方面内容。

    后来有关评论认为,这个标题“寓意深刻”,“时值春季,特定的时间地点,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此外,修改文章还要注意在语句和标点上下功夫。你可不要小瞧标点符号,它是稿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虽然很小,作用却不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使稿件结构清晰,语义明确。相反,如果用错了标点符号,就会造成语句结构和语义的混乱,甚至产生事实差错。郭沫若在《关于文风问题》一文中曾形象地说:“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最近十多年中,我发表的稿件和文章有一半左右新闻媒体没作大的修改,有些报道和文章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发表的,有的仅因文章长删去一两段,其他都没作改动。如新华社播发的《红色旅游开展5年成效显著》、《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两年》、《韶山井冈山延安新颜迎游人》等消息,《人民日报》采用的《海一样的胸怀》、《谱写火热的诗篇》、《铁道兵雄风仍在》等通讯,《人民日报》刊登的《“人文奥运”呼唤提高社会公德》、《推进诚信建设的成功实践》、《谦让是社会和谐的种子》等文章和言论,我都是修改几遍、十几遍后发稿的,编辑几乎没有改动,有的连标点符号都未动。当然,编辑没改动并不能说明你的文章就十全十美,更不能说明你的写作水平很高,但可以说明你的文章是经过自己认真修改过的,是顺畅或比较顺畅的。

    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受到,要做到对稿件质量不自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一些通讯员难以做到,有的记者也难以做到。前些年我有一项具体工作是组织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有一次,一位记者给我打电话,说要将一篇“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综述的稿子传给我审核,我当时正忙,请她再修改一遍后传给我,她说已经修改了两三遍,觉得差不多了。我便让她把稿子传来,一看,从文章结构到很多语句都不行,整整改了半天。她看了我修改后的稿子,又感动又不好意思。

    改完那篇稿件,我不由得想起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同志为我《壮志撼山岳》那本书写的序言。他说,通讯员工作很能锻炼人,“有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就谈过这样的经历,原来是他改某通讯员的稿子,后来则是这位通讯员来审他的稿子了——那位通讯员被提拔当了他上级机关的领导。这倒不是提倡‘官本位’思想,而是想证明,通讯员确实能够培养出各种人才的。”重读艾老的话,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过去当通讯员,经常给新闻媒体投稿,得到很多编辑记者的指导与帮助,我永远感谢他们,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指导与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他们中有的同志编辑、采写的稿件又要经过我来审看,我应该自知之明,他们永远是我的老师,审看他们的稿子并不能说明自己水平多高,只是工作岗位的变动、工作任务的要求而已。作为新闻单位主管部门,主要是从政治上、方向上把关,从主题、内容上把关,但是确实也要看一看文章的谋篇布局、语法修辞,也确实需要自己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文字能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94.重修身
·下一篇:92.多学习
·87.处理好与单位里各方面关系
·88.要有感恩意识
·91.能吃苦
·94.重修身
·春风化雨10年间——“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开展10年纪实
·开会顺带“搞副业”
·写事件性新闻要有“三快”作风
·把“肉”从“菜锅”里扒出来
·第一卷 通讯员之路
·从“模仿圈”里“跳”出来
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