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指出,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强调“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土地革命和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揭开了波澜壮阔的苏区历史序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史上树起了承载初心使命的精神坐标。
坚定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创建中央苏区初期,毛泽东针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思想,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他形象地把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比作“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以坚定的信念力量来激励苏区广大军民的革命斗志。
在中央苏区,广大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革命群众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浴血奋战、坚持斗争。1934年12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江善忠为掩护战友突围,在弹尽粮绝的最后关头,毅然咬破指头,用鲜血在衬衣上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誓言,随后跳崖牺牲。1935年3月,留守中央苏区的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在战斗中受伤,不幸被俘。在狱中写下了几封感人肺腑的家书和著名诗篇《带镣行》,抱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坚定信念,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
求真务实:“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为了掌握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在苏区时期毛泽东先后开展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10多个农村调查,写下了《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
在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示范影响下,1929年至1932年春,根据地各级党政军机关掀起调查研究的热潮,在苏区干部中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正是这种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成功地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推进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取得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红色政权、巩固红色政权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一心为民:“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郑重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强调,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苏区时期成为党开始局部执政并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时期,一心为民成为苏区精神的核心特征。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毛泽东带领政府干部和红军战士在瑞金沙洲坝为群众挖“红井”的故事至今广泛传颂。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还生动地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