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把华中、华南联成一片并进占西南的必争之地。中日两国军队在此进行的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争夺战,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也奠定了湖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抗战全面爆发前后,湖南是重要的抗战后方战略基地之一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的全面爆发,中国军队的作战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和华东一带,湖南是靠近战区的后方基地;由于中日两国两军力量对比悬殊,中国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消耗战略,需要建设湘、黔、滇、川、陕等能支持长久抗战并最终夺取抗战胜利的战略后方基地。因此,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就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资源丰富的湖南作为抗战后方战略基地之一来建设。在诸多建设中,又以发展交通与开发资源最为突出。
1.大力加强交通建设。在国民政府和湖南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先是在全省修建了连接全省城乡的公路网络,加速修通了湘桂、湘黔、川湘等公路,使湘省公路与赣、鄂、粤、川、黔相连接。在铁路建设方面,经过三年努力,使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后,又修建了湘黔铁路、湘桂铁路,并使湘省铁路与浙赣铁路接轨,完成了三大铁路在湖南交轨。此外,湖南省还架设了湘鄂赣长途电话线,疏通了汉口至常德、长沙至衡阳、长沙至常德的水道。湘省公路与川、黔、桂、赣的联网以及三大铁路在湖南的接轨,使湖南成为进出大西南后方基地和连接抗战前线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对支持长期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2.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湖南有丰富的铅、锌、锑、钨、煤、铁等矿产资源,这些都是军事工业和中国出口换汇急需的战略物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在长沙设立锑业管理局,加强对特种矿业的管制。先后兴建了湖南模范炼锑厂、湖南铅锌矿、湘潭钢铁厂、湘潭电工器材厂、茶陵煤矿等厂矿,把湖南建设为抗战的战略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时,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湖南先后设立了衡郴、宝永两个师管区和沅辰、长岳两个预备师管区,并确定了在全省征兵的办法,确保为持久抗战提供稳定的兵源。
抗战初期,长沙是著名的抗战“文化城”之一,湖南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北平、天津、上海等城市相继失陷后,中国文化重心迅速发生了南迁和西移的变化。作为抗战战略后方基地的湖南也就成了抗战文化运动的重心,长沙成为除武汉之外的又一著名“文化城”。
1.文化名人荟萃。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批著名的外省籍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沈钧儒、邹韬奋、闻一多、朱自清、曹禺等纷纷随文化教育机关内迁或因其他原因来到长沙。他们通过演讲、写文章等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湘籍文化名人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张天翼、廖沫沙等人也先后从外地回到了长沙;一批原来在大学里初露头角的湘籍大学生黎澍、李锐等也回到了长沙。他们因人熟地熟,或办报刊,或在抗日团体和学校任职,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所起作用更大。这些文化人士与原来在长沙的文教界人士李仲融、杨荣国等人相汇合,形成了以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为骨干,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文化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初期,先后来长沙的学生和文化界人士达1500多人,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士约700多人。此外,长沙的抗战文化运动还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关切和支持,史沫特莱、鹿地亘、世界学联代表团等先后访问长沙。大批文化人荟萃长沙,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抗日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