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论王稼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008-01-31 14:07:39
作者:施昌旺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延安时期,王稼祥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共产主义的信徒,马克思主义的信徒,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学说的信徒,他们绝不因为任何原因而一时一刻放弃共产主义的理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王稼祥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在其一生中体现了这个特点。综观其一生的奋斗历程,不论斗争环境如何险恶,艰难险阻如何多,或是个人蒙受了冤屈打击,但未曾动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贞不渝,构成了王稼祥政治品格中最具特色和最为宝贵之点。本文谨以所掌握的材料,对王稼祥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一简单梳理,也是学习王稼祥的点滴体会。
  一、为了求知识、求真理,摆脱家庭和婚姻的羁绊,王稼祥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
  马克思主义是王稼祥为之奋斗终身的政治信仰,但是这个信仰在他心里确立也来之不易。
  王稼祥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兼商人家庭,这种家境使他从小未感觉衣食之苦。父亲王承祖望子成龙心切,再本村柳溪小学就读后,把他被送到南陵县乐育学校,后又选到芜湖圣雅各中学读书,希望儿子日后能成为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以继承家业。
但是,当时发生的几件事改变了王稼祥的人生轨迹。
  一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促使王稼祥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厚岸这个偏僻的乡村也打破了宁静,村民们也开展了各项爱国行动。少年王稼祥也从此关心起国家大事来,“常常向在城市里学习的回乡学生了解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情况,或者从阅读报纸去获得这方面的消息”。不仅如此,王稼祥开始思索祖国的命运,并同个人的前途联系起来,认为中国青年应团结起来,争取进步。正如20多年后他在延安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讲话所说:“青年是中国最进步的势力,中国青年为中国的进步而奋斗。”
  二是到了新文化运动的传播地芜湖,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思想“更加左了”。芜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王稼祥在芜湖求学时,曾读过《新青年》、《中国青年》、《向导》、《创造周刊》以及《共产主义ABC》、《辩证唯物论》等,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飞跃。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无非想得到点知识,求得真理”,“不愧做个二十世纪的新青年”。
  三是父母为他举办的包办婚姻,使他承受了难以名状的精神痛苦。他反对这种封建包办婚姻,认为“没有恋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罪恶的”,并且在写给王柳华的信中,提出今后要抱“独身主义”。在他看来,不幸的婚姻只能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上去找原因:“你看社会阶级,多么悬殊;经济制度,多么恶劣,他们毕竟把全人类的自由幸福,剥夺尽了”。因此,他“不想恋爱的幸福,不去组织家庭,只把我的全力,置之社会革命”。
  1925年4月,王稼祥写了《食与爱的本能与现代经济制度》一文,对婚姻家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此文中,有7处引证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他认为,在现代经济制度下,食的本能不得解决,或者由不正当的方法—盗窃欺诈争夺—去解决,就产生了今日之不良社会。罪恶纠纷争斗痛苦,都是这社会的产物。一般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哪有能力来结婚、组织家庭、养育子女呢?因为在现代经济制度下,真正的恋爱是找不到的。要铲除这不纯粹的恋爱,非根本推翻现代经济制度不可。由此他得出结论:“现在我们唯一的希望,唯一的生路,就是结合无产阶级,根本推翻这个制度,取消私有生产,实现社会主义的政策。”从此文可以看出,王稼祥此时已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开始运用这个真理思考革命问题了。
四是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斗争中得到锻炼。作为一个马
|<< << < 1 2 3 4 5 6 7 8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拓荒者——略论王稼祥对红军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建国后的王稼祥
王稼祥纪念园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王稼祥纪念园”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王稼祥纪念园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王稼祥纪念园”。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