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历史正剧”的标准和意义
什么是历史正剧?孙皓晖曾经说,历史正剧的标准,“首先基本靠近历史,故事框架以历史描述为主,影视作品内容与真实历史重合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命运、出身、籍贯、历史定位等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如果一部剧号称是历史正剧而内容一半虚构一半真实,那就不叫历史正剧。’”“一部历史正剧是根据历史需求产生的,当代最大的历史需求就是从历史中寻求可以继承的东西。”(综艺报:《〈大秦帝国〉重焕生机,孙皓晖亲解何为“历史正剧范儿”》)我认为,他的这句话并不正确。
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的话,作为“历史正剧“的影视作品,其中展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真实历史的重合度必须尽可能接近百分之百,不然就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做到这个很难,但是为了真实展现历史,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历史正剧”的剧本必须以原始历史档案为基础,不得对真实历史事件有偏离。第二,历史中可以继承的东西是什么?不能笼统的讲“继承”。《共产党宣言》说,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正剧在阶级社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呈现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兼顾呈现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历史经验,从而以丰富的经验教训为教材,服务于共产主义教育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毛主席领导的、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上最长期、最激烈、最艰苦、最复杂的革命斗争”(《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列宁主义,还是社会帝国主义?——纪念伟大列宁诞生一百周年》)的中国大革命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而把这段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绚丽的历史作为影视展现出来给群众观看,很有教育意义,很有必要。
一、《西北岁月》对于重要历史事件的展现
能不能百分百还原历史,是衡量一部剧是否是“历史正剧”最为重要的一点。所以“历史正剧”的剧本含糊不得。展现中国大革命的历史正剧,其剧本必须以中央文献研究室公开的档案资料为依据进行编写。处处有真实档案依据,才能坚持最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
《西北岁月》展现的很多历史事件是有档案资料依据以及毛主席著作依据的。通过观看展现这些历史事件的剧情,无疑可以让观众更具体了解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开天辟地的一系列历史实践,学习其中的宝贵的历史经验。例如,毛主席领导下,习仲勋同志遵守毛主席指示,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针锋相对的反抗国民党顽固派;贯彻毛主席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决各种群众生活问题;组织变工队,发展根据地经济;推进主席的文艺改革政策,重视开展阶级教育;依据主席指示,坚持开展调查研究,贯彻精兵简政、组建三三制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奖励生产模范,宣传毛主席号召的干部参加劳动作风,鼓励群众大生产……观看这些剧情,观众无疑也学习了当时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历史经验。看历史剧要抓主流,也就是要吸收历史事件中的历史经验。
当然,这部剧也有不足之处,也就是有一部分内容和档案资料是不一致的。例如,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主要矛盾,《西北岁月》的展现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当时的主要矛盾并不是生产建设,而是武装斗争。在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讲:“因此也就明白,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那种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观点。”(《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还没有打倒日寇和蒋匪,主席怎么可能做出以经济为中心的指示呢?所以剧中设计的“毛主席指示我们,发展生产是边区最中心的任务”这一台词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习仲勋传》记载:“习仲勋主政关中分区之时,因为处于战争环境,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武装斗争这个中心任务来进行。但是,发展生产、保证军粮供应和解决好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也成为萦绕在习仲勋脑际的重大问题。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减轻农民负担,支援长期抗战,习仲勋在关中分区坚决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财政工作总方针,实行‘农业为主,兼顾工业,商业为辅’的原则,党政军民齐动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一九三九年起,分区机关首先在新庄窝开办农场,乡区机关及各县也办起了农场、合作社,以解决分区工作人员吃粮和物资贸易问题。”(《习仲勋传》:《写自炮火和硝烟中的自传》)可见,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指示下,习仲勋同志具体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任务是对敌人进行武装斗争,不是经济建设。剧本在这里无疑没有严格按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习仲勋传》呈现的资料来设计。
但是值得点赞的是,这部剧没有任何丑化毛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节。这是《西北岁月》比《跨过鸭绿江》强很多的地方。《跨过鸭绿江》最大的错误,就是编造了“毛主席‘轻敌冒进’、要求彭德怀把敌人赶下海和聂荣臻犯颜直谏、最终劝毛主席冷静下来”这一严重丑化毛主席的毫无证据来源的剧情。
二、阶级觉悟启发、历史经验启示——《西北岁月》展现的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历史和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大智大勇
阶级斗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西北岁月》中的主要剧情,就展现了四个字——阶级斗争。在剧中,习仲勋同志有一句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话,就是他认为共产党人该做的事就是“推翻一切压迫阶级,让穷苦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西北岁月》全剧的核心思想。
阶级斗争之中,之所以有那么多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革命烈士,关键就是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破除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在第三十六集,习仲勋同志与背叛共产党、投靠蒋匪军、最终被我党抓获的国民党特务魏海的对话意味深长。魏海问习仲勋同志,为什么在共产党最倒霉的时候、数万党员人头落地的时候,他一个十几岁都娃娃还要追随共产党、投身共产党的事业?而习仲勋同志回答说,为了人民利益、共产主义真理信仰,他愿意投入这一事业。可见,共产党人破除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坚持一切行动为了人民利益,而国民党蒋匪帮为了个人利益——这就是阶级斗争。毛主席说:“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9年,六十六岁。)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蒋匪集团及苏修集团,连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都不如,更不能和毛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比。
无疑,《西北岁月》中一系列启发阶级觉悟、展现共产党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服务于人民解放事业的台词,对党员和群众很有教育意义。
红色历史剧不仅要展现历史精神、启发阶级觉悟,而且要展现丰富精彩的历史经验。令我印象最深的剧情就是毛主席转战陕北。阶级斗争之中,每个阶级都要有自己的最杰出代表作为领袖来领导革命事业,从而实现革命的胜利。剧中比较真实还原了毛主席超迈古今的大智大勇、雄才伟略。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值得每一个共产党人学习。
剧中对主席的展现还是比较客观的。面对一系列艰难困苦,主席总是给他的战友们指引最清晰的方向,以超迈古今的政治勇气带着他的战友们压倒一切困难,把革命推进下去。毛主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乱云飞渡仍从容”,游刃有余的领导党和人民解决了抗战中维护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抗日领导权领导权的问题、根据地经济建设问题、西北人民解放战争问题、土地改革问题、夺取全国胜利问题、经略西藏问题等等一个又一个难题、探索着中国与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道。剧中,当刘少奇忧心忡忡的反对主席留在陕北、朱老总也提出反对主席留在陕北的时候,主席斩钉截铁的讲到:“不打败胡宗南,我毛泽东绝不过黄河!”之后,朱老总以陕北敌我兵力悬殊为由,还提出主席非要留在陕北,就要调集其他部队来陕北支援。主席直接拒绝。主席强硬指出:“不能再调动部队了!边区巴掌大的地方,群众已经负担不起了!”这个情节充分展现了毛主席的大智大勇、果断强硬、关心群众。后来,多次极其担心主席安危的任弼时也无奈道:“我也赶他(毛主席)过黄河,胡宗南也赶他过黄河,但是就是都赶不走他!”主席的大智大勇,不仅是古代其他一切领袖人物望尘莫及的,也是他的战友们难以和他相比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全国各大战区之中,陕北是最为危险的,没有之一。陕北地区,敌我兵力和装备差距是最悬殊的。胡宗南的25万大军,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在蒋介石嫡系部队之中,蒋介石亲自管南边,胡宗南主要管北边。可见蒋介石对此人和这支部队的器重程度。而当时我军不到3万人,装备也是各大军区之中最落后的。毛主席主动要求留在陕北,确实是大智大勇。主席的大勇气,在于亲自以我军最少而且装备最落后的兵力亲自牵制十倍于几的蒋匪军;主席的大智慧,在于通过运用运动战略、蘑菇战术转战陕北,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和群众基础,亲自指挥并精准指导了一系列经典战役;主席的大智慧,也在于通过亲自在陕北地区牵制胡宗南主力,为全国其他战区争取广阔的战略空间、缓解战略压力,并为全国大反攻做准备,从而亲自指挥我军创造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史无前例的奇迹——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敌人的指挥弱点,提前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剧中对毛主席无与伦比的大智大勇的展现,确实令人动容。
毛主席作为全党全军领袖,亲临最危险战区、指挥最危险的战争,为全国各大军区缓解战略压力,同时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创造了提前实现战略反攻的军事奇迹,岂非古今中外领袖之绝无仅有哉?!
小结:
总之,红色题材的历史正剧,关键要做到两点:第一,呈现的历史事件必须符合真实历史,剧本必须以中央文献研究室公布的档案资料为依据,不得虚构历史;第二,必须展现具有阶级教育意义的历史精神和历史经验,也就是阶级觉悟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历史经验,从而达到对人民进行觉悟启发、历史教育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