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峥嵘岁月,最忆红色汀州。1931年10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前夕,成立了中共汀州市委和汀州市苏维埃政府;1932年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福建军区设在这里,汀州成为福建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在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指引下,党和苏维埃政府依托汀州深厚的经济基础,领导广大群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汀州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交通便利,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有“红色小上海”之称。周恩来当年赞誉:“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
中央苏区经济中心——汀州
朱毛红军选择了汀州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1929年春天,朱毛红军实现了从井冈山到汀州的伟大战略转折。
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除了应对敌人“会剿”的军事行动外,“主因是经济无出路”,红四军主力到外线作战,采用“围魏救赵”战术,以解井冈山之围和红军給养之困。
然而,前进的道路曲折而艰难。红四军一路踏冰卧雪,在严寒和饥饿中与敌军较量,起初连战四次皆败,2月10日,红四军虽然取得了大柏地战斗的胜利,10天后却得到了井冈山失守的消息,于是决定向福建进发,为红军寻找生机。
3月11日,红四军主力进入福建长汀四都;14日长岭寨大捷,解放了汀州城,取得了下井冈山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红四军给养困难的问题,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士气。
红四军在汀州城筹得军饷5万余元大洋,红军指战员每人发4元大洋零用钱;还购买布匹赶制了4000套军服,发给指战员每人一套,第一次统一了红四军军装。毛泽东欣喜地向中央报告:红四军“给养已不成问题,士气非常振奋。”
3月20日,毛泽东在汀州辛耕别墅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国民党混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制定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方针。
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汀州城,从军事上政治上打击了闽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迅速推动闽西赣南革命形势由低潮向高潮发展,为创建中央苏区举行了奠基礼。
从井冈山到汀州仅两个月,红四军从此走出困境,开辟了革命的新天地。朱德在延安时对史沫特莱说:“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
在汀州首次统一的红军服装
汀州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有着重要的历史条件:汀州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是其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其直接的动因。
从经济方面看,汀州为闽赣交界的商业重镇,汀江航运为汀州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大动脉,船只号称“上游三千,下游八百”,水东桥码头年吞吐量5.6万吨,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龙岩会馆等每日云集八方客商。古汀州繁荣可见一斑。
从文化方面看,汀州是闽赣边界的文化汇集地,汀江航运输入的不单是商品,还有外界的信息和先进的文化。毛泽东1929年首次入闽后向中央报告:在井冈山时因交通隔绝,中央的刊物一本没有看到,到汀州才看到《少年先锋》《中国工人》《人言》《前响》等刊物。在湘赣边界时,因敌人的封锁,曾二、三个月看不到报纸,到赣南闽西以来,由于邮路极便,天天可以看到南京、上海、福州、厦门、漳州、南昌、赣州的报纸,“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真不可言状”。足见汀州的文化、信息比井冈山发达畅通得多。
从革命力量看,1919年五四运动后,闽西人民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路过长汀时,建立了中共长汀特别支部。从此,汀州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毛泽东从井冈山到汀州欣喜地看到:“汀州群众很好。”“长汀县城及新桥、河田等地工作时夺取土劣谷子的群众,一聚就有几千。”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除了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分裂和战争外,“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的经济力。”以汀州为中心连接闽西、
赣南的广大地区显然都具备这些条件。
历史选择了汀州,朱毛红军选择了汀州。从井冈山到汀州,红四军的发展空间更宽广,战略目标更远大,一场创建中央苏区的历史大幕从汀州开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支撑
为了保障革命战争供给,改善苏区群众生活,毛泽东号召“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依托汀州深厚的经济基础,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大胆实践,创造了国营、合作、私营三种模式并存的苏维埃工商业。国营企业在汀州市诞生并迅速增加、合作社蓬勃发展、私营商店林立,“红色小上海”的繁荣成为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支撑。
“红色小上海”汀州水东街
在发展工业方面,首先是创办了红军被服厂、中华织布厂、红军斗笠厂、红军印刷厂、汀州弹棉厂等一批公营企业,逐步形成了中央苏区的骨干工业。其中有不少是在私营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如中华织布厂成立于1930年,是由原来9家个体纺织厂组成的,有织布机、纺纱机100多台,工人300余人,月产18000多匹布。其次是各类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共组织了造船、农具、铁器、织袜、铸锅、皮枕、雨伞、油纸、烟丝、染布、陶器、制糖、榨油、锡纸、理发、硝盐、樟脑、酱油等25家生产合作社,又组织了20多个纸业合作社,共计50多家,社员达5000余人。这种合作经济成为“红色小上海”最为活跃的经济成分。
在发展商业方面,首先,中央、省、市苏维埃政府投资兴办了粮食调剂局、中华纸业公司、中华贸易公司、中华商业公司、小小商店、红色饭店等公营商业。其次,大力发展合作社商业,以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贩卖合作社为主,是由群众集资兴办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私营商业是汀州商业的重点。革命前,汀州私营商业基础比较雄厚,苏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私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使汀州私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据1933年统计,汀州市共有367家私营商店。
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设立了福建省对外贸易局和汀州市对外贸易分局,采取简化出口手续、商品减税一半等鼓励办法,积极组织出口大宗的粮食、土纸、大豆、衫木、竹、烟叶、香菇、樟脑、红糖等土特产,从白区进口食盐、煤油、西药、棉花、布匹、印刷油墨、电话电报器材、手电筒、电池等苏区紧缺物资。
苏区金融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汀州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1931年9月,闽西工农银行迁设汀州,行长阮山;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到汀州组建了福建省分行,行长李六如。从此两家银行并存,各自办理业务。闽西工农银行在水东街增设营业部,扩大对中华商业公司等进出口贸易贷款。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省分行給造纸业者低利贷款,推动造纸业的发展。1932年4月,红军攻克漳州缴获大量金银财宝运回汀州后,毛泽民主持举办了“金山银山”展览会,以奇特的形式显示了苏区的坚实财力。
“红色小上海”的经济建设成就辉煌,汀州作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为粉碎敌人经济封锁,保障供给军需民用,支援革命战争,巩固和发展苏区,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中央苏区的东南战略重地
汀州距江西瑞金仅40多公里,是拱卫苏维埃共和国红都的东南门户。1933年3月5日,毛泽东、项英致电反“围剿”前线的朱德、周恩来时强调:“汀州为我东南根本重地,不能轻易放弃。”足见汀州在中央苏区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汀州是红军发展和正规化建设的实践地。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时,部队在汀州进行了整编,將团的建制改为纵队,全军编为三个纵队,共3600人,并第一次统一了红军服装。汀州从此成为红军建设的新起点。
1930年6月19日,在汀州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毛泽东任总政委,朱德任总指挥,下辖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共一万多人,6月23日从汀州向江西进军,拉开了“攻打长沙”的序幕,
标志着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光辉诗词。
汀州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实践地。1929年11月下旬,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在汀州重聚首,28日红四军前委会决定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着手制定建党建军的纲领。1932年5月,红军总政治部在汀州举办第一期团政委训练队,朱德总司令亲自授课并参加结业式,加强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干部队伍建设。
1932年5月朱德在汀州和红军第一期团政委训练队合影
汀州是福建苏区的军事中心。1932年2月,福建军区在汀州成立,司令员罗炳辉(后叶剑英、龙腾云),政委谭震林(后万永城),下辖红七师、红八师、红九师、红十师,共5000人。福建军区积极扩大红军,建立和训练地方武装,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汀州是红军攻打漳州的决策地、指挥地。1932年4月,毛泽东在汀州提出了红军攻打漳州的计划,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移驻汀州达一个多月,周恩来在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召开攻打漳州军事会议,会后,毛泽东率红军东路军进军漳州,周恩来留汀组织后勤支援前线,前方后方紧密配合,取得了漳州战役的胜利。
红军在漳州战役中缴获的迫击炮
汀州是培养红军干部的摇篮。1931年9月,闽西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迁设汀州。同年11月,中革军委在汀州创办红军无线电学校,校长刘光甫,政委杨兰史,每期招收30名学员,为红军培养无线电专业人才。1932年2月,在万寿宫开办了红军看护学校,招收学员60人,每期学习2个月,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亲自授课,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前方救护红军伤病员。
汀州是中央红军的后勤基地。1934年9月初,国民党十几万大军向松毛岭进攻,直逼汀州、瑞金,红军长征的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刘少奇一方面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参加松毛岭保卫战,一方面动员汀州人民在一个月内完成“收集5万床被单”、“借谷60万担”“募集草鞋20万双”“生产斗笠20万顶”的支前任务,汀州市的红军被服厂、兵工厂,赶制了大量军服和弹药。9月30日,红九军团在松毛岭与敌军血战7天7夜后,奉命分两路从钟屋村向汀州城转移,10月3日,红九军团15000人马在汀州会合驻扎了4天,汀州市动员了1900多青年加入红军队伍,并发给每个红军1件新棉衣、1条新夹被、3双新草鞋、10斤口粮和2颗手榴弹。10月6日,红九军团告别汀州人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红二十四师和长汀红军游击队奉命继续在南山、河田一线阻击敌人,完成了中革军委下达的“十月份汀州不能丢”的任务。
唱响“红色小上海”汀州文化品牌
从千年客家首府,到支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红色小上海”,汀州成为一座历史丰碑永载中国革命史册。我们要重新审视汀州作为中央苏区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深入挖掘与开发这一红色资源,再现“红色小上海”景象,让红色历史关照当下,促进老区新发展。
1、坚定文化自信,唱响红色汀州。
习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要忘记走过的路”。汀州是中央苏区唯一的城市红色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实践基地,“红色小上海”汀州是响噹噹的文化品牌,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老祖宗不能丢,汀州不能忘。长汀老区要振兴,文化自信要从唱响红色汀州做起。
1983年春,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到长汀考察时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从革命历史的丰富程度来说,长汀远远超过福州、厦门。汀州是光荣城,汀州是历史名城,这是当之无愧的”。
汀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客家首府”和“红色小上海”,也是两张文化名片。从行政区划来说,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下辖东郊、西郊、南郊、北郊、中心等五个区,总人口约3万人;从行政功能来说,福建省委、省苏、福建军区设在这里,汀州市成为福建苏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从历史地位来说,汀州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和东南战略要地。要改变用“长汀县城”来代替“汀州”的做法,避免人为地降低汀州历史文化地位。要正本清源,理直气壮地研究好、宣传好“古韵汀州”和“红色汀州”的品牌文化;要努力争取恢复“汀州市”的行政建制,让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立的唯一城市红色政权赓续血脉,发扬光大,助力闽西老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新发展。
2、讲好苏区汀州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习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我们要讲好苏区汀州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汀州是毛泽东苏区经济建设思想的发祥地和实践地。毛泽东在福音医院休养期间,亲自指导汀州市苏维埃政府的工作,起草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深刻阐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刘少奇多次到汀州调查研究,针对苏区公营工厂参照红军实行军事化管理带来的弊端,提出“建立完全的厂长负责制”,推行由厂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组成的“三人团”管理体制。陈云多次到汀州了解私营商业状况,指导汀州京果业工人与老板签订有弹性的劳动合同,发表了《关于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怎样订立劳动合同》等文。毛泽民、李六如、王观澜、阮山、曹菊如、赖祖烈等革命实干家在汀州的经济建设实践,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小上海”是客家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结晶。千年历史长河中培育出“爱国奉献、开拓创新、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好客友善”的客家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革命新风尚相交融,在苏区时期发扬光大。当年的福建省委、省苏政府有许多领导人如罗明、张鼎丞等都是客家人,他们是客家精神的传承者,又是革命风尚的实践者,这就是“红色小上海”的文化基础和力量源泉。
我们要用大文化的视野,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多角度研究“红色小上海”汀州的历史。总结运用好当年中央苏区各项建设的历史经验,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用党的实践创新启迪智慧,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科学规划做好保护利用,创新方法打造红色经典。
一是做好红色小上海汀州文物旧址的保护利用,特别是对汀州市委市苏、红军印刷厂、闽西列宁书局、红军被服厂等标志性、有特色的文物旧址要加大保护力度。在旅游规划中将“客家首府”名城保护和“红色小上海”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可利用古汀州城的实景,再现当年“红色小上海”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规划“汀江码头——商品一条街——苏区文化体验区——会馆、客栈——客家小吃街”,将红色地下交通线、列宁书局、红色饭店、苏区商品、苏区文艺表演等场景布置其中,把客家文化和苏区文化同时呈现在游客面前,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小上海”旅游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