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90年前的春天,中国革命演绎了一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战略是采取“围魏救赵”应对敌人第三次“会剿”的方针,留下彭德怀率领部分红军坚守井冈山,主力到外线作战,引开敌人兵力,以解井冈山之围。
然而,前进的道路曲折而艰难。红四军一路踏冰卧雪,在严寒和饥饿中与敌军较量,起初连战四次皆败。2月10日,红四军主力虽然取得了大柏地战斗的胜利,10天后却在东固得到了井冈山失守的消息,于是不得不改变回井冈山的计划,抛弃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政策,采取打圈子政策,以游击战来对付敌人的跟踪追击,(1)决定红四军主力向福建进发,为红军寻找生机。
3月11日,红四军主力进入福建长汀四都;14日长岭寨大捷,解放了汀州城,取得了下井冈山以来最大的胜利;20日,红四军汀州前委会议作出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从井冈山到汀州仅两个月,红四军从此走出困境,开辟了革命的新天地。朱德在延安时对史沫特莱说:“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2)
红四军首次入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解决了红四军给养困难的问题,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士气。
在井冈山时,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红四军的给养极度困难。毛泽东称:“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另外是医疗问题,“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医生药品均缺。”(3)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红军要生存,根据地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给养问题。红四军“自一月十四日离开井冈山,主因是经济无出路”。(4)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的目的,除了要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外,更为迫切的是要解决红军给养问题。
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汀州城,不仅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也是红四军后勤保障的一次历史性建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红四军的武器装备得到补充。长岭寨战斗歼敌2000多人,缴获步枪500多枝,迫击炮3门,机枪数梃,弹药甚多,加上此前在江西大柏地战斗缴获的200余枝步枪,机枪6挺,极大地补充了红军给养。
更为重要的是筹集了一大笔军饷,极大地改善了红四军指战员的生活。在长汀县委的帮助下,红四军在汀州城不到10天,便没收了10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罚得钱款2万余元,并向资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3万元,共筹得军饷5万余元大洋。红四军前委决定:一、向上海党中央汇去一笔巨款作活动经费;二、红四军每人发4元大洋零用钱,官长、士兵、俘虏兵一律平等待遇;三、用部分军饷购买布匹,并利用缴获国民党郭凤鸣部的被服厂,赶制了4000套军服,为灰色列宁装,红五星军帽,灰布绑腿,发给红四军指战员每人一套。这是红四军创建以来第一次统一军装,从此军容整齐,英姿焕发。
红四军大队长萧克回忆说:“在第一次到汀州期间,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每人发了4元零用费,每人发了一套新军装,回江西那一天,大家都穿新衣服,好神气呀!”(5)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欣喜称道:红四军“给养已不成问题,士气非常振奋。”(6)
二、红四军汀州前委会议提出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29年3月20日,毛泽东在汀州辛耕别墅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蒋桂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局和革命主客观条件,决定:“在国民党混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并强调:“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7)这就清晰地勾画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宏伟蓝图。
汀州红四军前委会议精神,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28年7、8月间召开的中共六大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并指出当时党的工作方针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1929年1月4日的柏露会议上,毛泽东首先传达了中共六大会议精神,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的行动中,印发了500余六大文件,沿途宣传中共六大精神。如何贯彻中共六大精神,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实践。中共六大虽然纠正了“左”倾错误思想,但党内“城市中心论”还是占上风,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井冈山斗争经验虽然得到共产国际和中共六大的肯定,但中国革命道路该怎么走?仍不是很明确。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对中国革命持悲观态度,提出中国红军“只能分散存在,如果集中,则会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会把他们最后一只老母鸡吃掉。”中共中央也主张“将红军的武装力量分成小部队的组织散入湘赣边境各乡村进行和深入土地革命。”还要求朱德、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到中央工作。(8)红四军领导层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更是争论不断,大部分指战员喜欢过“走州过府”的游击生活。
汀州红四军前委会议明确提出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是毛泽东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发展,向“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此,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目标更明确,道路越来越清晰。4月5日,毛泽东在红四军前委致中央的信中指出:“党的六次大会所指示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对的:革命的现时阶段是民权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党的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马上举行暴动,但是革命的发展是很快的,武装暴动的宣传和准备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我们要反对盲动主义和命令主义的恶劣倾向,但取消主义,不动主义的倾向,又要极力防止。”他特别强调:“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重要条件。”同时指出:“中央要求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队伍,隐匿的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他总结井冈山的游击战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发动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毛泽东重申了汀州红四军前委会议关于红军行动方针的决定,同时建议中央,在国民党军阀长期战争期间,“要和蒋桂两派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9)直到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严厉批评林彪等人对时局的悲观论调和流动游击观念,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三位一体,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在贯彻中共六大精神,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严厉批判:“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他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10)可以说,汀州红四军前委会议精神放射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