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乡王家峪总部,总司令和当地村民处若乡邻,亲如一家,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朱老总”,空余时间不是在蓝球场上和战士们一比输赢,就是在田间地头和老农们一齐劳动促膝谈心。在展柜里有朱老总送给民间医生的竹手杖,在总部与当地老百姓下过的象棋,还有朱总司令使用多年的毛毯、文件箱、瓷水壶等,一件件珍贵文物生动地记录下这位人民将帅与太行人民的深厚情谊,也处处体现出老革命家的光辉思想和崇高品德。朱总司令宽大待人、严以律己、处处以身作则,时时关心人民疾苦。讲解员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朱老总从黄崖洞兵工厂视察回来,看到饭桌上摆着一盘刚炒好的山药丝菜。脸上顿时浮现出不悦的神情,他让勤务兵叫来炊事员严肃地说:“同志们哪,根据地这么困难,广大人民都吃野菜啃窝头,你怎么能为我一个人把山药蛋切成条子炒菜呢!我们多为前线,多为老百姓想想吧!”说罢硬是让炊事员留下窝窝头,让勤务员把山药菜送给了伤病员。这就是我们的朱总司令,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好领导、好干部,我们才有坚强的、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八路军。在极端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朱老总带领太行军民打井、修渠、栽树,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与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朱总司令率领的八路健儿在太行山抒写了一曲曲英勇悲壮的英雄创业史。在今天太行山有“抗日井”“红星杨”“连心碾”等许多生动的传说和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这些都是朱总司令在太行山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后代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年抗战中,一二九师的名字与太行山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当时创建和开辟太行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就是一二九师。这支英勇的队伍被太行人民亲切地称为“刘邓大军”。一二九师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带领太行根据地军民艰苦创业、英勇抗战,赢得了根据地军民的衷心爱戴和崇高敬仰,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刘司令、邓政委,在整个太行山上,清漳河畔到处留传着他们的动人传说。
刘伯承师长称常胜将军,四川开县人。抗战时期传说是中国两个半军事家之一,他通晓中国古代兵法,精通苏联军事科学,勤奋学习,著书极丰,在个人生活上艰苦朴素,对己严,对人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扑克,一有空就钻研军事,学习政治。在他英明指挥下,一二九师先后取得了“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战三捷”、“长乐之战”、“磁、武、涉、林反顽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在极端艰苦的日子里,刘师长提出了“白天多做事、晚上少点灯”的口号,为了节省用纸,他又提出“一张纸用四回”的口号,自己身先士卒,带头节约。刘师长仅有一只视力很低的眼睛,看文件很困难,李达参谋长让参谋把字写大点给刘师长看,刘师长发现后制止说:“现在号召大家节省,我自己怎么能搞特殊,何况我还有放大镜,比别人强得多呢”。同样是四川老乡的邓小平政委也是一位个性极强作风果敢的领导。他先后兼任了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等职。他既管军,又管党,实际上是太行区的最高决策人。小平同志比刘伯承师长年龄小十岁,但两人配合非常默契,相处非常融洽,工作上两人互相尊重,互相交换意见,统一思想;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形影不离,亲密无间”,所以人们常说“刘邓不可分”。小平同志特别注重部队的政治工作,非常体贴战士生活,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在艰苦的日子里,邓政委号召所属部队指战员每人每天从口粮中节约一两粮食,然后分给群众,他自己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在自己工作的窑洞里架起了太行山的纺车,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上了南瓜、白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