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照片
在上虞革命史迹陈列室中的何云塑像
巍巍太行山上,有一座纪念碑。背靠千仞绝壁,面向东方,那正是通往当年华北《新华日报》社的驻地山庄村,以及何云同志牺牲地羊角村的方向。正面是1985年杨尚昆的题字“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在太行山战斗过的57位新闻界烈士的名字,第一个正是何云。
何云,1905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市永和镇朱巷村一破落书香门弟。1930年8月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后转入铁道传习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停学回国,投入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协助宋庆龄、何香凝等领导的“民族解放大同盟”,任宣传部长。6月被上海宪兵司令部逮捕入狱,1937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获释。
临危授命赴山西沁县 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
1937年年底时任《新华日报》“国际新闻”栏目主编的何云,赶赴华北敌后,着手筹备华北《新华日报》的创刊工作。经过周密筹备,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在战火中诞生,何云任社长兼总编辑。《新华日报》华北版成为当时“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创刊不到两年,这份报纸发行量就超3万份,成为太行山区军民最想了解的读物。《新华日报》华北版成为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在战火中蓬勃发展。华北《新华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成为敌后根据地的坚强宣传阵地。
1941年初,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正式成立,何云兼任总分社社长。
不惧险恶环境 揭露日伪暴行
1940年的夏秋,日军在华北地区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妄图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 为粉碎华北日军的全面进攻。我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 何云就随军采访。报道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新闻。
1941年10月,日军派出5000名步兵,由空军配合,进攻太行山腹地。何云在这样极其艰苦地战斗环境下,带领报社这支年轻的队伍同敌人进行斗争。何云对党的新闻事业非常热爱,把全部心血精力灌输到报纸的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中。为揭露日伪军在对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暴行,《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不顾自身安危,深入敌后进行采访。报社先后经历了7次反“扫荡”,经常搬家,在转移中,不能出铅印版,就出油印号和战时电讯版。尽管战斗不断,但始终坚持出报,基本上没有中断。
为了扩大敌后新闻阵地,何云先后选拔和派出了许多优秀的编辑人员去帮助地方报社开展工作。在华北《新华日报》的影响带动下,先后办起了《太南导报》、《冀西导报》等,晋东南各地创办的报纸杂志超过100种。《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反挥了巨大作用。朱德总司令曾称赞:“新华日报一张顶一个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
鲜血铸就一面旗帜
何云曾说:“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为了用报纸来鼓舞广大军民反“扫荡”和抗战到底的决心,何云竭智尽力,呕心沥血,成为敌后根据地新闻战线的一员骁将,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
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
何云率领全馆同志坚持工作和战斗。何云对身边的战友说:“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的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本人,我们不能当俘虏”! 5月28日,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大羊角附近被日本侵略军包围,因与部队失去联系,3次突围未成,在率部突围与日军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