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一个甲子。历史走过一甲子,全国各地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不断掀起新高潮。而作为华北抗战的前沿和主战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的山西,又当如何纪念和留存这段历史?
为了纪念历史,还原历史,铭记历史,省社会科学院《山西抗战口述史》课题组的十几位成员,寻访了一大批被过滤广告60年前曾亲历、亲闻、亲见抗战的老村民、老战士、老民兵、老妇救、老医卫、老教育、老干部,以口述史这种独特的载体重现当年山西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宏大画卷。目前,课题组的同志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工作,进入编撰成书的最后冲刺。
有效载体细寻觅
2004年8月,李长春同志来山西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民族的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省社科院领导班子与科研人员及时抓住“弘扬太行精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个契机,以山西抗战为切入点,发挥历史研究所在区域史研究尤其是山西抗战史领域的优势,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再塑优势品牌。
要突破,要创新,关键是寻找一个恰当的载体。2004年夏秋之交,历史所的研究人员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做一个有关山西抗战口述史课题的构想。建议得到了院党组的充分肯定和省委领导的支持。社科院很快成立了以历史研究所所长孙丽萍为组长,高春平、雒春普、刘晓丽、陈旭清等四同志为副组长的15人课题组,开展此项工作。他们充分发挥口述史在纪实性、可读性、研究性等几方面的独特作用,使得事情记载大众化;史实记载的细节化,历史呈现出全方位多色彩的立体性。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寻访抗战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职业的老人群体,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次机会。历史既然给了他们这难得的机会,就一定要做好抢救工作,为这个时代留下踪迹,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文字。所以在记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论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不论是欢乐的还是痛苦的,课题组始终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采写,坚持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立体的多面的,而不是单层的平面。
历尽艰辛寻访路
《山西抗战口述史》立意深远,构想独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想象的阶段,要把这个构想变为现实,才能真正展现其中的价值。经过一系列可行性论证,《山西抗战口述史》于2004年10月底正式立项。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本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艰辛繁难的集体攻关。
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协作攻关的课题,为了使口述史的采写活动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在队伍的组成上,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青年研究人员为主体,另外吸收了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长治学院的几位专业研究人员参加调研。采访之前,进行了主访人培训和应对问题研讨,对课题宗旨、访谈内容、提问技巧、注意事项、实施步骤进行了规范化演示,制定了采访计划草案,配备了数码相机和录音笔这些采访器材,以求达到项目实施的统一性,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