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这部口述史真正达到还原历史、重现历史的目标,实地采访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从2004年11月初到2005年3月底,课题组走访调查了全省119个市、县(区),每个区域选取四到五个点,每个点调查采访三四位75岁以上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抗战时期的老人,共走访了1500多名老人,集中反映了抗战时期沦陷区、根据地、拉锯区的基本情况,对于一些典型的区域进行重点调查,力求资料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调查访问采用录音、拍照、记事等形式,强调当事人的亲历、亲见、亲闻,通过被访谈者个体的经历来容纳、展现具体的、多样的历史层面,以散点记忆聚合成一部民众的集体记忆。
在走访过程中,研究人员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其中的酸甜苦辣外人无法知晓。为了及时完成采访任务,他们不顾寒冬腊月里的山路崎岖,在多雪多山多危险的乡村小路上不停奔波,采集记忆。他们的大部分采访时间是在三月里度过的。由于交通不便,有时甚至在凌晨三四时起来摸黑赶路,甚至足步远行。最冷的时候采访中难以持笔,采访人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上,保暖衣、毛衣、棉衣、羽绒服集于一身,还到现场去问询。课题组的工作,得到全省范围内大多数宣传和党史部门的有效配合,课题组同志的敬业精神,也感动着采访地的干部和群众。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共同挖掘、共同回忆、共同书写这一段灾难与痛苦、抗争与奋斗的艰苦岁月。
客观公正精雕琢
一部成功的口述史,除了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事无巨细的史料收集,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收集的史料整理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般情况下,口述史的原始访谈记录资料比较杂乱,有的根本不具学术性和逻辑性,还需要进行修正、拼接、编辑等。课题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投入资料的整理和加工工作中。课题组忠实于口述记录的原则,除了明显的人名、地名、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错误进行修正外,主访者只能在理顺文法、调理逻辑结构等“技术”层面上进行整理加工。主访人不能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口述记录以外的实质性内容,当然也不能删除口述记录中的实质性内容,哪怕受访者的陈述有悖常理、观点离奇、述说怪异、用词生僻,一般情况下都予以保留,以便最大限度地完整客观地保留原始信息,展现讲述者的特性与地方特色。在严格遵循口述史的基本操作要求的同时,他们还借鉴和应用社会学、人类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必要时对口述的内容注释说明,并适当加注文献资料进行印证。通过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进行印证,对一些模糊口音、疑难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与受访者反复订正,力求保证口述史操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2005年4月底到6月底,课题组成员对采集内容进行了精细梳理和整理加工。从原始资料的410多万字压缩、整理、加工为基本成型的100多万字,经历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几次筛选过滤,然后整理提炼成即将出版的融学术性、可读性、真实性为一体的百万字的《山西抗战口述史》一部三卷的著作。“谁终将声震蓝天,必长久深自缄默”。《山西抗战口述史》的片断精华在媒体一经亮相,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这是一份献给抗战胜利60周年的厚礼,用集体的记忆去证明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和平的意义所在,对于日本歪曲历史是一个正面的有力回击,必将起到正视听的作用。课题组的成员们本着平和的心态,平实的作风去对待自己的采访对象和所做的课题,遵循“历史是人民的历史”的原则,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它的可读性,丰富和湿润了陈旧空洞的一些历史说教,必将成为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