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书写着现代版的山乡巨变。
省委书记白克明在清风村
石破天地惊--拦道石的故事
汽车穿梭在崇山峻岭之中,一过蛟潭庄,公路开始直行,不远之后又向西拐了个大弯,在这个大弯的东边,驶过一座汉白玉雕琢的小桥,便进入了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这就是拦道石村。
拦道石村因为村口的几块巨石而得名,这几块巨石拦住了人们通往山外的道路。1994年,张兰锁出任村支部书记,决心带领村民彻底改变这个人均年收入不足三百元的贫困村子的落后面貌。他拿自己的几千元钱,又向亲朋借了一部分,开始了艰难的引资之路。他在火车站候车室里熬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吃了数不清的方便面,啃了无数的凉馒头。他到处介绍村里的资源和优势,到处诉说他们理想与渴望,人们被他一心为大伙,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短短几年间,拦道石村引进资金700多万元,这些资金为拦道石村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1999年10月,投资376万元建成的拦道石水电站并网发电,年纯收入30万元;2002年底,投资200多万元的太堡岭水库泄洪闸完工;太堡岭水库大坝预计2003年年底完工,届时3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将扩浇下游10个村的2000亩耕地;他们建起扬水站2座、蓄水池5个,将林果基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形成了“高山一口塘,水管地下藏,只要一开闸,清水遍地淌”的节水灌溉格局。几年来,他们还开发荒地1000亩,种植果树近20万株。
拦道石村变了,彻底摘掉了“穷帽子”,成为人均年收入1500多元的富裕村,并多次被评为山区开发先进村、示范村,省、市文明村。村民们忙碌着,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拦道石的秋天
卧龙欲飞腾--南滚龙沟今昔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在全国已传唱五十多年,可这个真实故事的发生地在平山县南滚龙沟村,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
1941年9月16日,南滚龙沟村12岁的孩子阎福华(小名阎二小)放牛时被敌人抓住,他领着鬼子满山转悠,最后把他们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恼怒的敌人杀害了阎福华。事后,西北战地报务团的记者方冰进行了采访,并与作曲家劫夫创作了《歌唱二小入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上,从此,“秋风走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个村庄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朗。”
1965年,南滚龙沟村人战天斗地,治山治水,成为继大寨之后,农业战线的又一面红旗。当年10月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南滚龙沟大队--又一面大寨式先进旗帜》的长篇通讯,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南滚龙沟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革命精神.有着革命传统的南滚龙沟再度名扬全国。
汉子们
1969年秋和1970年夏,陈毅元帅两次来到南滚龙沟。第一次来的时候,陈毅在后岭头走了个遍,边走边和乡亲们聊着这里光荣的历史和现在乡亲们的生产与生活。第二次来时,陈毅参观了南滚龙沟小学,他嘱咐有条件时将校舍修一下,办好村里的教育事业。
1969年秋,时任华夏杂志社记者的瑞典人卡尔松与挪威籍的立陶乐带着好奇与探索的心情,来到南滚龙沟采访考察。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个多月,记录下了南滚龙沟人民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的动人故事。30年后的1999年秋天,卡尔松带着伙伴拉瑟.贝格,重新踏上了南滚龙沟的土地,重温曾经走过的足迹。30年来,南滚龙沟村发生的巨变让卡尔松激动不已。“南滚龙沟永远记在我心中,感谢你们的友谊,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空,满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