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志和精神书写山乡巨变
2003年12月,一个暖暖的冬日,在王母村边,滹沱河畔,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拄着拐杖,看着在一千二百多米长的王母铁路大桥上飞驰的列车,乐得嘴都合不上:“不敢想啊,光记得小时候去石家庄看火车,今天火车到了咱家门口……”
汽笛一声长啸,山和谷应,把43万平山人的呐喊送出了山外。
2300多年前,不屈不挠、剽悍英勇的战斗精神,使中山国跻身于战国十二强之列。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英勇不屈的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在中山国后人们的身上更加发扬光大。正是靠着这样的一种精神,平山人将祖祖辈辈的憧憬和梦想,一个个地变为今日的辉煌。
脊梁
太行明珠--元坊之路
十多年前,我省和全国许多媒体都报道了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元坊,它作为新时期农村改天换地的典型,激励着远远近近、许许多多农村的干部群众以及城市里各行各业的人们。
近日,我们再次走进元坊,请党支部、村委会干部讲讲近些年的变化。他们如数家珍地说起元坊由当年的造地修田、改变最基本生产条件到如今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洋槐“盖帽”,板栗“围腰”,坡脚苹果梨桃,田间地头带花椒--经济作物带来满山生财,当年栽下的毛白杨也已经高大成材。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帮助下,“元坊苹果”已经打到全国乃至国外,仅此一项,元坊的年收入就有100万元。
元坊出名了,可元坊人还是当年那样的干劲,近年又修建了2个小水库、3座塘坝、2座扬水站、18个蓄水池,8500亩山地中的7000亩已经得到了治理,他们下定决心要把元坊的穷山恶水在自己手里全部改造过来!
从元坊干部群众手上的厚厚老茧,从元坊十多年走过的漫漫长路,从元坊人辛勤培育出来的一草一木,从元坊治理得一年比一年好的山山水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脊梁”在此。这些扎根于普通百姓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能够移山填海,而且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丰收的苹果
走出大峡谷--清风人的命运抗争
清风,太行深处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
一时间,这个小村却闻名遐迩,其中原因就是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和一股砸锅卖铁永不服输的劲头,修通了连一些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建成的全省第一条农民自费修建的跨省公路。从此,清风走出了大峡谷,告别了贫困。他们的行为也为当代的平山农民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清风与山西相邻,高山巨壑隔开了山外世界与村里的联系,也将文明和富裕与清风人隔开。1997年秋,村支部和村委会决定向贫穷宣战,要大山让路。他们的决定得到了村民的热烈响应。他们当中有的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有一对新人还卖掉了新婚准备的电视和摩托车……全村六百多名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天,他们带的干粮冻得像石头蛋子一样,就在火上烤一烤,夏天,干脆就住在工地不回村。三年多来,发生了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可在清风人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坚定与不屈的目光。
几年来,清风人修通了一条宽8米、长13公里的山区公路,实现了与山西盂县的公路对接,架起了一条晋冀两省互通有无、物畅其流的新的交通动脉。公路通车以来,每天车流量都在一百多辆以上。于是,40家煤场、8家饭店、1个加油站、1个车辆修配部、5个地秤服务部应运而生,“沿路经济带”已具雏形。他们还修复了3公里长的田间路,修复了扬水站、配电室,扩浇耕地130亩;新建了村头跨河桥;浆砌引水渠3000米,盖教学楼48间,安装了自来水。
清风人用意志和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