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的几个问题
2009-06-23 16:25:12
作者:唐莲英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内容摘要:要加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研究。首先对东固根据地的起止和阶段划分进行分析。认为应从1929年9月开始到1935年3月为止,共分为四个阶段;其次对东固根据地的功绩与过失的评价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肯定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作用,讲清富田事变的历史真相,讲清“AB团”肃反扩大化的严重性以及肃反扩大化的惨痛教训,分清历史的责任;第三关于东西井冈的定位问题。对东西井冈正确的、科学的定位应该树立源流分明、东西辉映、上下一致的三种理念。
    关键词:东固根据地  起止与阶段  功绩与过失   定位

    被陈毅称之为“东井冈”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有关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江西省、包括吉安地区的党史研究工作者,他们经过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史料,奠定了继续研究的基础。但从红色资源的挖掘、历史价值的认识以及利用和宣传上都明显不够,从学术研究的层面看,无论其深度或广度,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都缺乏普遍性,还存在着诸多空白点,可以称得上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有鉴于此,复原其历史面貌,重构其时代价值,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弘扬革命传统,是党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本文仅就以下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研究作一些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东固根据地的起止和阶段划分
    东固革命根据地位于赣西南,以吉安县东固为中心(现为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形成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交界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全盛时期面积达22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期间历经7年零3个月之久,即1927年9月开创至1935年3月,大致可分为创建、巩固、发展和延伸四个阶段。○1 它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相连接,又与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相关联。研究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权建设的历史地位,深入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关于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时限问题,学术界对上限和下限,有着不同的观点。关于上限,一种看法认为应以1927年9月的坳上会议为上限。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应以11月举行的东固暴动为上限。关于下限,一种看法将1929年10月成立赣西革命委员会为终点。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应以1930年2月的“二七”陂头会议作为终点。○2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到1935年。○3 笔者赞同丁先生的观点,从坳上会议开始作为上限,到红军长征为下限。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27年9月至1928年4月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阶段。笔者以敖上会议的召开为东固根据地创建的标志。之所以将1927年9月坳上会议作为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起点,理由是:敖上会议是东固地区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并不知道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条件下召开的,他们凭着自己丰富的农民运动的经验,自觉选择了武装暴动的方式,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政变。这次会议是开展东固武装斗争的一次重要的、“载入史册的”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一是恢复成立东龙党支部,以赖经邦为书记;二是恢复成立东固农协,提出五人常委、执委名单;三是制定了争取当地“三点会”绿林武装头目段月泉的方案,组建农军。坳上会议的决策亮出了鲜明的旗帜,吹响了东固根据地创建的号角。这次会议对开展东固武装斗争和开创东固红色区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坳上会议后立即组建了东固革命武装――命名与秋收起义武装一样也叫“工农革命军”。开展了武装暴动,并于11月取得了东固暴动的胜利,促动了邻近绿林首领纷纷投奔革命军,很快形成了以东固为中心的、五县交界处的革命的红色区域。这些都与敖上会议的正确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坳上会议是决定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一个起点。
    东固根据地创建阶段的下限为1928年初。东固红色割据出现后,根据地的领导人先后三次派人到井冈山送信给毛泽东和朱德,介绍东固的情况,并带回毛泽东的回信,这些交往是促成1929年2月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东固会师的基础,也是毛泽东后来作出向赣南、闽西进军重要战略决策的前提和条件。
    1928年5月至1929年2月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阶段。这个阶段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但特点十分突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和探索,东固红色割据区域不仅成为赣西南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而且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被毛泽东后来称为“李文林式”的框架。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成立江西第一支地方工农红军。1928年初将东固工农革命军与永丰、吉水的农军合并,并吸收周边工农群众成立了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七纵队。不久又将延福地区的革命武装编为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1928年9月第七、九纵队正式合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江西第一支地方工农红军主力部队诞生。1929年2月,赣南红军十五、十六纵队与部分当地游击队和红二团的部分官兵合编组成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从此,红二、四团成为赣西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主力军。二是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坳上会议后成立了东龙党支部,在此基础上,1928年2月又成立了中共东龙区委,高克念任书记,下辖七个支部。到1929年初,又将东龙区委改为东固区委,刘经化任书记,下辖20多个支部,党员300多名。到1929年初,整个赣西地区党组织的建设,东固区委居首位。1929年5月赣西南第一次党代会在东固召开,成立了新的特委赣西特委,冯任为书记,曾山继续当选为特委委员。赣西特委加强了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和军队的政治、军事建设。三是红色政权从秘密到公开。东固根据地武装斗争的开展初期,党的组织和革命政权都是以秘密的状态存在和发展的,而红军和革命武装则是公开的。1929年7月东固革命委员会成立,傅月照任主席,从此东固红色政权由秘密走向公开。随后,又成立了东固区苏维埃政府,罗宗清任主席。以东固为中心的赣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赣西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正如毛泽东后来到东固后所总结的那样“依照两年的经验,在全国至少有一省用总暴动方法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权以前,小区域苏维埃政权公开的割据是有害而无益的。-------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4 四是东固根据地的经济、文化等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开创了许多第一。诸如红色金融机构、红色金融纸币、跨县区的地区性红色邮局、红色贸易机构、正式的红军医院还有自己创办的平民医院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形成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1929年2月至11月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阶段。有学者认为这个阶段应从1929年3月毛泽东提出建立赣南闽西红色区域构想开始。笔者认为以东固会师为起点更有说服力。以1929年2月红四军与红二、四团胜利会师东固,到11月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标志。东固革命根据地从此融入赣西及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区域。
    东固会师的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使红四军摆脱了建军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这个困难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军事上的,以及发展区域的狭窄。东固会师还促进了红二、四团的建设,双方交流了井冈山、东固山两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为赣西南和中央苏区的创建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东固会师,促使毛泽东作出了向赣南、闽西进军的重大决策。当初,红四军为什么离开井冈山南下?1929年月4日,红四军前委在宁冈柏露村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曾作出了向赣南进军的决定,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在军事上粉碎敌人对井冈山的“会剿”。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真正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是红四军下山后遇到的新情况后才决定的。一方面,下山后出师不利,一再受到敌人的追击和阻击,毛泽东想到了东固和红二团,想找一个落脚点,另一方面,红四军下山不久井冈山根据地就失守难以再回去。更重要的是,在东固毛泽东得到新的收获,他看到了“东固山是我们走出井冈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据地”,“是第二井冈山”是一个新的起点。于是改变初衷,作出向赣南、闽西发展的决策。○5 其三,东固会师为两支重要红军部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东固根据地有着比井冈山地区更辽阔的游击区域,良好的经济条件,这里还有着使敌人无可奈何的革命武装力量,这些都“使毛泽东看到了只有东固才是真正形成了根据地的基本形态和气候”。○6 其四,毛泽东形成了连片割据的战略构想。东固会师前后毛泽东穿越了湘赣边、粤赣边、闵赣边的16个县,经过调查研究终于形成了连片割据的战略构想,他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势。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经典之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勾画出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政权的理论框架。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固会师成为创建中央苏区的起点,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7 东固会师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发展到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下限是1929年11月,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临时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东固、延福及各县区苏维埃政权。到1930年2月,正式成立赣西苏维埃政府,曾山仍担任主席。这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全盛时期。
    1929年12月-1935年3月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延伸(坚持)阶段。这个阶段是东固根据地全方位发展和全面融入中央苏区发展的重要阶段。
    首先,赣西革命武装不断发展。1929年12月,赣西游击第三大队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1930年1月,雩田会议决定将红二、三、四、五团等赣西革命武装合编组建成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黄公略任军长。6月,又将赣西南地方武装扩编为红二十军,曾炳春任军长。后红三军与红二十军归入红一军团建制,东固革命根据地和赣西南的革命武装划入红军正式编制,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组成部分。1930年6月后,红二、四团成为“朱毛红军”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召开了二次有标志性的重要会议。1930年2月7日,召开二七陂头会议。这次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有:明确了赣西南党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苏维埃区域,夺取江西全省,深入土地革命和扩大工农武装;确定了“攻打吉安”的战略部署;讨论并制定了《二七土地法》,明确了赣西南土地“一要分、二要快”;解决了组织领导机构方面的问题,成立了一个共同的前委,将原来的赣西、赣南、湘赣边三个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刘士齐任赣西南特委书记。特委对地方党和军队实行统一领导。这次会议的历史功绩是,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前进方向,建立了新的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机构。这次会议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形成提供了坚定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同年3月22日召开第一次赣西南党代会。大会明确规定了赣西南党的四大任务:夺取江西全省政权为总的行动目标;彻底分配土地;扩大苏维埃区域;武装工农,扩大红军。会议召开期间,决定将原来的赣西苏维埃政府改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中共赣西南特委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从此,东固革命根据地完全融入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成为赣西南苏维埃区域的中心。
    第三,1930-1931年,取得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朱德亲自领导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三次军事“围剿”的主战场都选定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不仅使长期分割的赣南、闽西根据地联成一片,形成了包括30个县境、250多万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同时,使红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的考验和锻炼,创造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战术。正如毛泽东后来讲过的,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与东固人民所作出的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密不可分,凸现了人民群众支持革命,人心想着共产党和红军,验证了人民群众才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力量。特别是,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形成了红军一整套战略战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阶段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
    在第三次反“围剿”结束不久,1931年11月,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正式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在此期间,原东固革命根据地区域先后成立了永吉泰特委、公略中心县委、永丰中心县委等党的组织和各级苏维埃政权机构;建立了永吉泰独立师、独立团、独立营、赤卫大队等地方武装,开展了工农生产和商贸等经济建设,发展了苏区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重新进行了分配土地运动,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为中央苏区建设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11月,留守苏区的江西省委决定,成立公万兴特委,领导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3月在突围中,特委被打散,领导人被俘,特委随即解体。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浅析东固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
·下一篇:开发利用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址旧居的几点思考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