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三次反“围剿”斗争
2009-06-23 14:46:43
作者:冷玉健、殷春泉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二、东固根据地是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诱敌深入得天独厚
    自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在结束历时近半年的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和蒋(介石)李(宗仁)湘粤桂边战争后,便把主要的精力和兵力用于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武装,一改以往由一省或几省军阀对红军“进剿”或“会剿 ”的方式, 立即调集重兵向我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其中,军事“围剿”的重点是人们惯称的中央根据地或中央苏区。由此,其反“围剿”斗争拉开序幕。
    首次反“围剿”。同年11月前后,蒋介石调集的10万多兵力纷纷入赣,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针对赣南根据地发动首次“围剿”,企图用3至6个月摧毁中央根据地,消灭红军主力。面对红一方面军仅约4万人的现实,总前委于同年10月30日在新喻县(今新余市)罗坊召开紧急会议,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以粉碎其“围剿”。11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达“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随后红军主力沿袁水东渡赣江向根据地中部退却,以便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是月6日,国民党军在向袁水推进扑空后,便沿红军主力行进路线向我根据地中心地区推进,至同月28日,“围剿”部队虽进入富田、东固一带,但始终找不到红军主力决战。而此时,红军主力几经转移,却在东固根据地的宁都黄陂、小布与永丰龙冈隐蔽待命。12月中旬,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率部35师佯装红军主力从富田、东固且战且退,一路诱敌深入至主战场内。同月30日,当孤军深入的张辉瓒师由龙冈向五门岭进犯时,红军迅速猛击,歼敌近1万并活捉张辉瓒。这时,深入根据地的其他敌军纷纷收缩,红军向东乘胜追击。1931年1月3日,在东韶又歼谭道源师。五天内打了两个大胜仗,共毙俘敌1.5万,缴获各种武器1.2万件,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首次“围剿”。
    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开始,蒋介石调集20万多人,以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将战略方针由“长驱直入”改变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 与此同期的时年1月,苏区中央局在中央根据地正式成立;同年4月,中央在六届四中全会后又派出任弼时、王稼祥等组成中央代表团赴中央根据地,参与苏区中央局工作。苏区中央局面对红一方面军减员的实际,自同年3月至4月30日召开四次会议反复讨论,在东固敖上村万寿宫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地召开的第四次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上,最终决定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即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根据敌军从江西赣江的万安、泰和向东延伸到福建建宁之800里长而没有完全连接的弧形阵线实际,利用我根据地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然后自西向东横扫,各个歼灭敌人。4月1日,国民党军队分4路向中央根据地大举进攻,企图再次包围并消灭红一方面军于赣南。5月14日晚,当我获悉次日敌军将脱离其富田巩固阵地向东固进犯时,毛泽东果断下达战令,抓住战机将敌消灭。次日,毛泽东命令红三军抄小道直指中洞,拂晓前包围敌军右翼。同月16日,毛泽东、朱德等直上白云山指挥所就地指挥战斗,经过半小时左右的激烈交战,敌28师、47师被打得人仰马翻,而28师师长公秉藩化装逃跑。接着,红军按预定计划,就势向东横扫700余里直至建宁。从5月16日至31日的半个月中,红军连打了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痛快淋漓地完成了二次反“围剿”,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根据地。然在是役中,红军主力自4月20日进驻至5月15日开战在东固地区埋伏整整25天而未被敌人发现,真是个奇迹。
    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开始,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聘请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调集30余万兵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而此时,我红一方面军正分散于建宁一带,远离根据地中心区,且苦战后尚未得到休息和补充,兵力总数只有3万左右。面对强敌压境的形势,毛泽东、朱德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主战场选设在与龙冈、东固邻近的兴国山区。于是,红军主力从建宁出发迅速向赣南兴国集结,随后与从赣江以西东渡的红七军会合。同年8月,红军部队集中到白云山南侧的高兴圩为中心的方园几十里的地区。此时,各路敌军纷纷逼进,对红军部队形成半包围的态势,毛泽东却大胆作出决定上演了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幕:大胆作出决定,红军主力部队3万人白天就地休息,夜里巧借敌军包围圈中间40里的空隙地带向东疾进,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神出鬼没地钻到敌军后方,从8月7日至11日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歼敌1万余人。国民党军队这才发现红军主力在东面,蒋介石即令所有向西向南的部队转而向东,分两路对红军取密集的大包围战术,猛力进逼。红军又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以红十二军佯装主力向东北方向开去,而主力则越过敌重兵之间20里的大山,回到西边的兴国境内集中,隐蔽待命。当敌军发现真情再转向西时,红军主力已休整半月有余。而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已疲惫不堪,战场上敌军的被动与红军的主动态势日益明显。然正在这一时刻,起兵反蒋的粤桂联军乘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深陷江西之际,正向湖南进发。鉴于此,蒋介石决定一面牵制江西境内的红军,“一面移师赣粤边区阻止叛军扩张”。同年9月初,“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开始退却,红军乘势于同月7日至8日在老营盘、高兴圩两场战斗中毙俘敌四千余人。是月15日,在方石岭战斗中又歼敌一个师,师长韩德勤化装成伙夫逃脱。然此战,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因突遇敌机轰炸在指挥部队疏散时不幸中弹身亡,毛泽东亲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力,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以深深悼念。是役,前后持续3个月,六战五胜,红军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1.4万余条,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以失败告终。
    此后的第四次、第五次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由于主战场远离东固根据地等,本文不予赘述。但综观此三次反“围剿”的实践,我们不难得出三个基本相同点:其一,战役的主战场(或首仗)都是在东固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其二,战役的指挥者都是毛泽东、朱德等中央根据地的开拓者;其三,战役的战略方针都是“诱敌深入”。那么,为什么诱敌深入的主战场或战略退却的终极总是在东固根据地呢?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指挥者的用心良好?笔者以为,主要是东固根据地各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决定了指挥者的选择。第一,地理环境对于红军打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得天独厚,连片的山区,许多山间捷径、羊肠小道,只有长期生活劳作于此的百姓熟知,而对于“围剿”的外籍指挥官十分陌生,由于人民拥护红军使其能较便当地获得战斗的主动权和制控权。第二,充足的粮食和丰富的物产,对于保障红军生活得天独厚。第三,良好的人文资源对于红军作战得天独厚。如二次反“围剿”中红军主力埋伏于东固25天而敌人却不知晓和白云山战斗中红三军抄小道,又如三次反“围剿”中两次穿越敌人封锁线跳出包围圈等,都充分体现了人民支持革命,人心向着红军,人民是红军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论“东固形式”对选择赣南闽西为根据地的作用
·下一篇:试论共和国的胚胎——东固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