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孙中山继承了中国政治传统哲学的科学方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领土面积和欧洲相当。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国家政权高度统一,应该归功于中国政治传统哲学的科学方法。
从盟约制推举社会、盟约制世袭社会、宗法制分封社会、宗法制集权社会、还有几天立宪制君主社会到立宪制民主社会,传统政治的手段是不能丢的。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成功之道是“厉行新政,不悖旧章”。孙中山也赞成“新思想,旧手腕”。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主张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推进基础建设与民权意识的初步训练,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世界潮流是民主政治,至于各个时期要经历多少年,应该视情况而定。中国目前还不宜实行“多党竞争的”宪政,不能犯“左”和“右”的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政府中由中国共产党所主导,与其他各民主党派协助的体制,称为政治协商制度。半个多世纪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制度是正确的。
孙中山主张“知难行易”,重视民众“心理建设”,《建国方略》有言:“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消除“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的弊病。
孙中山说:“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先生对于宪法的创见,其核心思想是政权、治权分立,政权归属国民大会,而治权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合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就继承了孙中山《五权宪法》的基本精神。
孙中山主张“以法治国、以才治国、以德治国,三维并举”。他说:“政治良否,视人与法”“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提出“重视体育、智育、德育三项,改良人类来救国”,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治国人才。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包含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博大精深,其民本立场主要有: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执政为民;与民休息,睦邻友邦,小康大同;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其社稷观点主要有:道德至上,修身自省,内圣外王;伦理本位,宗法自治,忠君爱国;政权敬畏,廉洁自律,规矩森严。其科学方法主要有:崇文尚德,教化民众,布施仁义;家国一体,经国济民,惠民爱民;宽猛并用,赏罚分明,扬善惩恶。中国历史上盛世王朝不胜枚举,多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民主,建立垂直归属中央的监督体系,是很成功的。
我们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模式,汲取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自主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改革;必须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反对三权分立,绝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完善人民民主政治。孙中山是我们的伟大导师,在继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方面,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