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6年4月25日(齐天福)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条根本的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仲勋同志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优秀的政治家,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习仲勋的一生,创造性的实践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党组织称赞他是“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一.关于习仲勋革命生涯的总结评价
对习仲勋的革命生涯,可以这样总结:“一大建树,二大使命,三大功勋,四大灾难,五大辉煌”。
一大建树:中国共产党建立红军和根据地,以至建立全国政权,习仲勋坚持走群众路线、成功的实现了民主政治,在统一战线方面有所建树。
二大使命:抗日战争中,习仲勋创建关中特区和绥德特区;“文革”过后,习仲勋创建广东特区,具有非凡的政治特质。
三大功勋:习仲勋是陕北苏区的创始人、抗日政权的奠基者、改革开放的领头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物。
四大灾难:1928年3月,习仲勋14岁时,在三原县陕西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因参加学潮被捕,转送西安国民党军法处,长达半年多;1935年9月,习仲勋和刘景范等迎接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被“左”倾路线的执行者逮捕送瓦窑堡关押,差点被错杀;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因所谓“《刘志丹》小说反党案”,习仲勋被立案审查,身陷囹圄16年,差点被整死;1983年,习仲勋与邓小平改革主张产生分歧,逐步离开权力中心,1990年77岁的习仲勋尚且年富力强,政治生命如日中天,却过早赋闲,壮志未酬,十分郁闷。
五大辉煌:陕甘和陕北时期,1932年5月——1935年10月,职务至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和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1月——1945年8月,职务至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七大候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1945年8月——1952年8月,职务至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进京时期,1952年8月——1962年9月,职务至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月——1990年10月,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其中1936年1月——1962年9月,是连续上升时期。
二.陕甘宁边区群众路线实践的特色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危害,革命遭受严重损失,白区党组织几乎损失殆尽,南方各革命根据地均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先后丧失了。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而陕北成为一枝独秀、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一)“群众路线”让陕北苏区“硕果仅存”
陕北这个特殊的地方风景独好,得益于刘志丹、习仲勋的群众路线实践,得益于陕北苏区的民主政治,得益正确的统战政策。在陕甘苏区建设问题上,刘志丹、习仲勋与脱离群众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当其它苏区实行“左”倾关门主义的时候,陕甘苏区在刘志丹、习仲勋领导下,对地方武装既联合又斗争,争取开明人士的支持,使陕甘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西北革命根据地却成燎原之势,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习仲勋回忆在陕北闹革命的往事时说:“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时时刻刻离不开群众。部队要吃饭离不开群众,要打仗更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一旦脱离群众我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可以说,没有群众,就没有我们生存的空间,是群众哺育了人民军队”。 党中央落脚陕北后,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的驻地,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辉煌。
(二)“群众路线”让“延安精神”光照千秋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党我军的唯一宗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领导军队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焕发出光芒万丈的延安精神。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边区政府正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
美国记者斯蒂深有感触地说:“我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是货真价实的”。1940年,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说:“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他大声疾呼:“中国希望在延安!”
1948年6月,毛泽东说:“西北立大功的有三个同志,不能忘记,一个是高岗,一个是彭德怀,再一个就是习仲勋”。
三.习仲勋群众路线实践的光辉事迹
习仲勋在群众路线、民主政治、统一战线方面有所建树,是群众路线实践的光辉典范。习仲勋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得到党组织的高度肯定。
1936年1月,习仲勋任关中苏区特委常委、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党团书记、关中工委书记等职。他要求干部战士“要注意言行举止,遵守群众纪律”。
习仲勋档案中有份组织评语写道:“习仲勋是关中分区特委书记、专员及部队的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关中的党政军民,坚持保卫边区和建设新关中,曾获得显著成绩。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
1942年秋,西北局召开高干会议期间,党组织称赞他是“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
1943年2月,习仲勋就任绥德地委书记,提出“为52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并以身作则。他对“左”的那一套十分警惕,实事求是,不跟风,使绥德分区大批外来知识分子干部得到保护。1944年,习仲勋在绥德分区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自力更生,战胜困难。发现、培养了劳模刘玉厚,树立了郝家桥模范村典型,使之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生产模范。
1944年秋,习仲勋在绥德地区司法会议上指出: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第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第二,不当‘官’”和‘老爷’;第三,走出‘衙门’,深入乡村”。
他对群众“掏心窝”,与群众打成一片。曾在延安工作的美国人李敦白回忆说:“从绥德到清涧到延安,凡是我们见到的大人、小孩、农民、工匠,无不亲切地跟习书记打招呼,而都由习书记称姓道名地问候……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怎么可能同那么多人那样熟悉呢?”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
1945年秋,在遴选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45年底,习仲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在布置1946年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时,就特别强调,要整顿党务,转变作风,克服脱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告诫同志们“永远不要脱离群众”。
1950年1月19日,习仲勋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就职讲话《当好人民勤务员》。1951年12月7日,在西北局三级党员干部大会上,作《继续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而奋斗》的报告。
1952年1月6日,习仲勋在在西北区、陕西省、西安市机关处以上干部大会上,作《大张旗鼓地发动群众,为深入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而斗争》的动员报告。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庆典上,习仲勋曾满怀深情地发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感慨。他坚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坚信“只有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周围人说:“不走群众路线就不是共产党”,“什么时候我们抛弃了群众路线,什么时候我们脱离了群众,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要失败”。
习仲勋说,“脑子里没有群众利益,只有个人利益,这样的党员就不够格!”;“干部一旦脱离群众,沾染了官僚主义作风,慢慢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发展成违法乱纪,最终走上不归路。”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不关心群众疾苦、高高在上的坏作风,“一天不除,就会日复一日地损害我们党在人民心目中的信誉”。“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如果“叫人家一看他,是个‘官’,是个‘老爷’,那就更糟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