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资深讲解员,今年32岁的孔晓每天都要精心化好妆,给各地游客讲解遵义会议和长征的故事。这份工作她干了8年。
2002年,19岁的孔晓考入遵义医学院护理专业,2006年毕业那年,当她听到遵义会议纪念馆要招一批讲解员时,内心深处的红色情结升腾起来。“如果没有这个偶然机会,我将去当地一家医院当护士。”孔晓说。
在100多人报名考试中,孔晓以出众的外表、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才多艺和对红军长征故事的了解,成为当批录取的5名讲解员之一。而在她报名考试及录用环节,连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人都不知道,她的爷爷竟是纪念馆第一任馆长、老红军孔宪权。
“因为爷爷传下来的红色基因,从小听他讲长征路上的故事,让我对红色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孔晓说,爷爷长征时才23岁。
孔晓说,爷爷原名叫孔权,1911年2月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8月,由黄克诚作为介绍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任红三军团四师司令部侦查参谋。
1935年2月26日,红军攻打娄山关战役中,孔权作为突击队队长,率领队员与敌人激战,他的左腿胯骨中了敌人的6发机枪弹,伤后被迅速送往遵义城内治疗。由于当时红军医药奇缺,医生只能用“鸦片水”为麻醉剂给他做手术。
“由于伤势太重,中央军委干部团决定把爷爷留在金沙县一户姓宋的财主家,继续治疗养伤。”孔晓说,关键时刻,群众没有忘记红军,是他们一次次与留守的看护一起,上山采草药给爷爷敷伤口,救了爷爷。
为了生计,孔权改名孔宪权,在遵义县枫香镇一带走村串寨卖针头麻线、当瓦匠、替乡亲写诉状。15年后,他联系上自己当年的领导、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恢复了党籍和工作。1955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孔宪权成为第一任馆长。
时光荏苒,不复过往。每当孔晓向游客讲解到娄山关战役时,她的内心就会泛起一丝波澜,而她爷爷的故事,也因为其他同事的“提醒”,激起不少游客的兴趣,纷纷要求孔晓讲述红军爷爷的传奇。
曾在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听闻这个故事的上海游客陈方说,孔宪权的故事让以前抽象的长征故事变得可感、可触摸。而红军后代讲红军的故事,让遵义会议变成了更具有亲和力与说服力的鲜活历史。
“爷爷已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标杆,更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为人处世的楷模。”孔晓说,因为是红军的后代,她有责任和义务把红军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