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毛泽东资料 >> 毛泽东亲情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面对亲人的死亡
2008-09-27 09:16:3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唐春元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恋。

  1918年夏,杨昌济因受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北京。杨昌济虽然离开了湖南,但仍时时关心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学业成就。这年的6月下旬,杨昌济刚到北京不久,就马上写信给毛泽东,劝他到北京大学深造,希望他能在北京一边学习,一边兼搞一些社会活动。同时,杨昌济还告诉毛泽东一个信息: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留学法国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趁此提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倡导青年利用这个机会到法国勤工俭学。杨昌济也希望毛泽东借这个机会到国外去开开眼界。

  接恩师的信后,毛泽东于8月19日到达北京,开始住在杨昌济家——北京鼓楼后,受到杨昌济一家的热情接待。那时,毛泽东已身无分文,全靠恩师的接济。后来为了使毛泽东能在北京安心地学习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杨昌济又找到自己的挚友、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为自己心爱的学生在图书馆谋了个助理管理员的职位。

  正是在这五、六个月的时间里,由于杨昌济的帮助、引荐和关心,使毛泽东求得了新知识,结识了新朋友,增加了新的社会活动经验,开阔了视野,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同时也开始接触、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这一切,对于后来毛泽东的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或者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开端。

  面对杨昌济的逝世,毛泽东的感情是复杂的,心情是非常悲痛的。可以说,这种悲痛的心情与他自己母亲逝世时是一样的。


  3、“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31年春,毛泽东在指挥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立即采取对策,领导红军跳出外线,开始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的战斗。当部队行进到闽西的一个小镇时,毛泽东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一则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

  “共党匪首毛泽东之妻杨开慧昨日在长沙被处决。”

  毛泽东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大脑一时出现空白,脸色苍白得似大病一场一样,吓得警卫员吴吉清不知如何是好。当时和他在一起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指挥部,他拿过毛泽东手中的报纸一看,才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朱德只好劝毛泽东要节哀顺变,并说开慧牺牲得很勇敢,不愧为你毛润之的妻子。

  自从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一直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但是,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历史巨人,他暂时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到指挥第二次反“围剿”的斗争中。

  不久,第二次反“围剿”取得伟大胜利,红军也回到驻地休整。只有到这时,毛泽东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爱妻。他要警卫员找来笔墨,给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对杨开慧的死表示无限的怀念和追思,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在一张纸上为杨开慧写了碑文:

  “毛母杨开慧墓。

  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同时,毛泽东还交给有关人员大洋若干元,要他们设法送到板仓杨开慧的亲戚处,作为立碑之费用。

  对于爱妻杨开慧的死,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毛泽东不能原谅自己。因为他深知杨开慧死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夫人。所以,多年来,毛泽东一直思念着杨开慧,在他的情感世界里,也始终占着主导位置。1950年,毛泽东在接见杨开慧堂妹时说:“你霞姐(指杨开慧。笔者注)是有小孩在身边英勇牺牲的。很难得!”不久,毛泽东就要毛岸英回湖南,代他为杨开慧扫墓。

  1957年2月,杨开慧青年时期的挚友、时任长沙市十中语文教师的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说:“1933年夏,道路传讯直荀牺牲,我结想成梦,大哭而醒,和泪填《菩萨蛮》一首,曰: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
|<< << < 1 2 3 4 5 6 7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一代伟人毛泽东如何嫁女儿?
·下一篇:毛泽东、杨开慧与他们的保姆陈玉英
·“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文化”研讨会在京举行 吴连登发言(组图)
·吴连登谈毛主席养生之道(下)——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继续在京举行(组图)
·吴连登谈毛主席养生之道(上)——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继续在京举行(组图)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2周年暨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第15届研讨大会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年会暨《毛泽东的饮食文化》首发式在京举行
·百名抗美援朝老兵、千名隆尧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共同纪念毛泽东诞辰121周年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应邀参加2014清货网第一届创业英雄博鳌论坛大会
·社会各界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1周年(组图)
·庆祝共和国65周年国庆庆典暨社会改革发展杰出贡献人物高峰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组
·2014环保低碳与食品安全论坛
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